昨晚,被誉为“实验戏剧的灯塔”的美国著名戏剧名家罗伯特·威尔逊在国话剧场上演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该剧是今年北京戏剧奥林匹克演出费最贵的剧目。但由于开场后二十分钟台上的罗伯特·威尔逊几乎一动不动,二十分钟后才说出第一句台词:“哈!”如此长时间的静默和极其缓慢的表演让观众不解。演出临近结束时竟发生了第一排的观众用英语大爆粗口,轰罗伯特·威尔逊的一幕。面对粗口虽然大师淡定自若,但在场观众均表示不满,也再度引发各种争议。
罗伯特·威尔逊的名字虽然并不为中国大多数观众熟知,但对于很多从事戏剧专业的人士来说,他绝对是大师级人物。此次北京戏剧奥林匹克能够请到他,就连戏剧奥林匹克组委会主席特尔佐布罗斯都感到吃惊。
昨晚演出,除了必须关闭手机以外,威尔逊的演出还要求所有观众不得迟到,否则不允许入场,演出中间不能离场。因为为了等待所有观众全部入场后才开始演出,所以演出迟了近二十分钟才正式开始。这期间,有些观众偷偷打开了手机,立刻被工作人员制止;还有些不耐烦的观众忍不住鼓起了催场掌声。
终于,将近19点50分,剧场灯光渐暗,观众们还处于有些不耐烦的状态当中,但舞台上突然响起一声巨大刺耳的惊雷声,把所有观众都吓了一大跳。而脸部苍白、面无表情的大师独自坐在通过灯光和音响营造出的气氛颇为诡异的舞台中间,把所有人都镇住了,剧场顿时安静无比。前二十分钟的时间里,罗伯特·威尔逊几乎一动不动,之后他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和怪诞的方式,用一分钟拉开抽屉,拿出一根香蕉,两分钟举着香蕉指向观众席,三分钟剥掉香蕉皮,再用一分钟把香蕉皮高举过头然后随手扔掉;再把香蕉含在嘴里;用这种方式吃完第一根香蕉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式再次拉开抽屉,取出第二根香蕉,重复刚才的一切……直到这样过去二十分钟了,他才说出第一句台词:“哈!”台下的观众,几乎全都看傻了,剧场安静的只能听到舞台上的雷雨音效。
长时间没有台词的静默和极其缓慢的表演,也让不少观众感觉单调、不解,甚至在困顿中进入了梦乡。演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陆续能听到观众席里传出书包、手机等东西掉到地上的声音,估计不少观众已经睡着了。甚至有的观众一直睡到散场都没醒过来。不过舞台上也时而会响起几声炸雷,把观众惊醒。但最让大家因为兴奋而不再犯困的,是坐在第一排的两名观众在演出快要结束时,忽然开始不住地骂骂咧咧,甚至用英语冲台上爆粗口,轰罗伯特·威尔逊下场,还把戏票撕碎了扔在地上。但大师并未受其影响,照常继续表演。谢幕时,这几位观众又大声喝倒彩,继续用英语爆粗口表达不满,但罗伯特·威尔逊仍然镇定自若地谢了三次幕才离开。
演出结束后,无论是威尔逊的作品和表演,还是观众的反应,都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所谓的大师都是在“装”,是“皇帝的新装”;但也有观众评论:“耍大牌就耍大牌吧,因为的确是大牌,这得是千锤百炼到什么份儿上才能有这样的定力、细腻和沉稳啊!舞台是他的,他是王。”
有人对爆粗口的观众极其鄙视,认为“不懂艺术也罢,还不懂得尊重艺术、尊重别人和自己。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教育,任重道远!”还有的人对观众的愤怒表示理解,认为观众有权对作品表示不满,但要注意方式。还有人在朋友圈中发起了“为何大家都在描述看戏的时候自己睡着了,但仍觉得戏很好?”的讨论。
著名制作人、舞美灯光设计师韩江表示,近两年他在国内看戏不多,此次戏剧奥林匹克罗伯特·威尔逊的这个戏是他唯一想看的作品。看完之后,他觉得很满意,认为是“能够影响到自己世界观的作品”。他说:“罗伯特·威尔逊小时候曾经有过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才治愈,而他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和他个人的经历与世界观都有很大关系,所以他的作品风格既独特又统一。他的作品虽然很另类,但呈现很高级,而且能够给观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导演焦刚说:“戏剧的魅力就是要引起人们的争论和思考。其实世界上除了现实主义表演之外,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表演种类,你可以不喜欢,但不用去谩骂。尤其是从事戏剧专业的人,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 本报记者 王润 J069
罗伯特·威尔逊在世界戏剧界大名鼎鼎,以严格苛刻出名。《克拉普的最后碟带》首演前,他突然对舞台幕布表示不够满意,认为颜色不够黑,会影响他的演出效果,但这块幕布是专门为他从河南订制的;他还对舞台灯光提出了质疑,要求工作人员从郊区仓库调来新的舞台灯;甚至在演出开始前,他告诉中方工作人员,可能要推迟一个小时才能开演,因为有可能自己还没准备好。这些听起来令人吃惊的要求,对罗伯特·威尔逊却是家常便饭,因为他以前就曾以“自己没有准备好”为由而拒绝观众入场。
这次令人瞩目的罗伯特·威尔逊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也让北京观众见识到了大师的独特作风。开场前,国话剧场首次出现安检队伍一直排到大门外的场景,所有观众只能在寒风中等待安检分批放行。但即便通过了安检,也不能进剧场,因为还没有得到大师的允许。直到19点20分,剧场终于可以检票放行了,但负责检票的工作人员要求每位观众都必须当着他们的面彻底关闭手机,否则谢绝入场。
这也是由于罗伯特·威尔逊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如果演出中有人使用手机或任何发光屏幕,演出立即停止。为了保障演出顺利进行,剧场才不得已采取了这种让不少观众有些不舒服的举措。好在前来观看罗伯特·威尔逊的观众几乎都是业界人士或资深戏迷,而且此前也经历过另一支国际名团丹麦的欧丁剧团进场前必须关机的规定,所以都很有理性且有序地服从与配合。
为期一个半月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已经进行了一半有余,名团名导的连续“轰炸”,引得京城戏剧观众如同集体上课般天天追戏,就在这“累并快乐着”的过程中,由戏剧奥林匹克引发的各种讨论和思考也随之深入。
由于中国观众接触到世界顶级戏剧艺术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这次戏剧奥林匹克让我们见识到了各国戏剧百花齐放的多彩世界。尤其是几位享誉世界的戏剧大师给我们呈现的并不是一片叫好之声的雅俗共赏之作,而是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引发争议的大胆另类之作,让人们在重新审视大师和自己的过程中,对艺术和世界获得新的眼界、新的思考、新的领悟。正如一位中国戏剧人所言:“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了解。”
而这些大师们,本就不是为了获得众口一词的好评而创作的,他们当中甚至有人直接表示“戏剧不是演给大多数人看的”、“我的戏剧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而且戏剧奥林匹克的起源,正是由于特尔佐布罗斯、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等戏剧家为了对抗日益娱乐化、商业化的当代戏剧现状,而发起的国际戏剧活动。因此戏剧奥林匹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艺术性和反娱乐反商业性。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也正是因为有着独特个性和思考;也正是这种不惧争议的实验态度和探索精神,带领着人们向更高、更深、更远的方向前行。我国戏剧界最有成就的著名戏剧人士,例如林兆华、孟京辉等,也都曾经是招致非议最多、争论最多的先锋艺术家。所以,作为艺术家,如果想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就必须不惧争议。如果创作出的作品不温不火,获得的都是溢美之词,反倒应该引起真正的艺术家内心的警惕。
因此,作为观众,既没有必要为艺术家的特立独行而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为大师们所引起的各种非议而鸣不平。既然艺术家们已经选择了一条“有才、任性”的道路,他们也就必然能够禁受得起来自这条貌似风光实则坎坷的道路上,所要面对的种种风风雨雨,电闪雷鸣。而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在这样的风雨当中,才能不断走向进步。本报记者 王润 J069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