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余秋雨翰墨展”观展有声

  结束,可谓是影响空前,反响强烈,参展人数络绎不绝!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现场参展,大家不仅感受到余秋雨先生书法的温婉大气,同时对他多年来为弘扬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仲伟(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原国务院副秘书长):“余秋雨先生的翰墨展,充分地展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思想,一种人格,书法只是这一切的自然喷洒。我以前也看过不少书画展,往往只是展现了一点技巧,主要面对一些同行,场面相当冷清;这次翰墨展却吸引了大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观众,而且都那么兴奋,可见余先生的文化体量之大,文化影响之广。翰墨展以整整一面长墙的‘书壁’,展现了余先生惊人的著作量。而且,他的每部著作都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这次把大量的盗版书也拿出来展览,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在整个书壁的结束处悬挂着余先生的一幅自叙对联,令人印象深刻:‘辞官独步九千日,挽得文词八百万。’”

  王家瑞(全国政协):“余秋雨先生的书法像是多声部的交响乐,字字、行行都有节奏变化,非常精彩。”

  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现在讲这个书法,你既要讲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传承,也要讲书法的个人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一看就有别于他人,秋雨先生在这方面是能够做到的。”

  铁凝(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观看余秋雨翰墨展,是一次享受文学与书法之美的奇特旅程,让我对秋雨先生的为人与为文又有了新的更生动的认识和感受: 秋雨先生的书法既古朴典雅又灵动奔放,字字有‘根’,浸润着先生的情怀与追求,可谓自成一格。几幅书法长卷,更是气势恢弘,极能彰显先生的文化抱负与艺术创造精神。展览中的一面巨大书墙,构思奇特,秋雨先生的文学成就令人慨叹。他的自成系列的文化散文是当代文学史上无法绕过的独特篇章,那么多盗版书某种意义上也是秋雨先生巨大文学影响力的一个证明。秋雨先生在倡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身体力行,他的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意义深远;比如,他对中国经典文言文如《赤壁赋》《离骚》《逍遥游》等的现代翻译,就非常有创意。他不是简单机械的‘直译’,而是一次美学再创造,是对传统经典的激活和创造性转化,是经典文言美文与当代白话美文的一次奇异对话,为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传承开辟了一新路,其充沛而感人的活力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刘长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看完余先生的字后,带给我四个感受,如歌,作品像歌一样有节奏、有韵律;如画,像画一样富有层次,有结构,有很好的构图,整体和局部都非常美丽;如禅,作品禅意十足,非常空灵,极具内涵;如梦,余先生的笔墨非常飘逸,令人浮想联翩,恍若隔世,可以说是千年走一回的翰墨展,对于凤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濮存昕(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演员):“余秋雨的书法十分出色,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文学学养,而余秋雨的文学,其遣词造句、深入的哲理都反映着作者本人的性情、哲思。秋雨老师是一位文化大家、文化通家。”

  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余秋雨先生才华横溢啊!这在现代,已不多见。这次余先生的翰墨展,让我见证了这位文化大师的生命奇迹。”

  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观赏余秋雨翰墨展,流连于他美妙的书法艺术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进入他文学世界的窗口,书法与文学彼此互文,相得益彰,秋雨先生的形象变得更丰富、更立体、更有层次、更具魅力,对他的敬意又更深了一层。秋雨先生的书法既厚重大气,又自由奔放,不拘泥一格,充分彰显了先生的胸怀与才情。他题写的牌匾和碑文,古意盎然,书法长卷,纵横笔墨,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令观者顿生穿越时空之感慨。文学是这个展览贯穿始终的魂魄,秋雨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家,他的《文化苦旅》所开创的文化大散文,品格独具,影响了当代散文的方向,标志着中国当代散文的特殊高度。这面令人震撼的文学书墙,在我看来就是向余先生文学成就致敬的一种很美丽很壮观的方式。很荣幸余先生这些优秀的散文代表作都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为出版人,我们非常感谢余先生对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与信任。余先生多年来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也令人尊敬。他的千禧之旅、欧洲文明之旅都是激活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一篇篇美文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社会激起了巨大的回想。而他以现代美文的方式对传统文言经典的创造性翻译,也无疑是让传统文化进入当代人心灵的功德无量之举。”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领导嘉宾参观“余秋雨翰墨展”

  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书法充满了精意,看得出传统,但已自成一体,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写得很松,十分潇洒。在余先生笔下,书法既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字里行间还原了书法艺术的文化面貌与文人的生活气息。五四运动把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分开了,绕了一大圈,秋雨先生又把它们合到了一起。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

  吴为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馆长):“余秋雨先生的书法,从远处看,有气象,在近处看,有气质,构成了一种能够把人深深吸附住的气场。因此,是有‘气象、气质、气场’这三‘气’,构成这次展览。余先生用心感受和抚摸中华文化的历程,然后用书法笔墨来体验这种心灵历程。我们往往能在一幅作品中看见相同的字,余先生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才能处理好这些相同的汉字,熟谙章法之中的自由变化。余先生在书法的点划之中找到了千锤百炼的笔墨,同时又有空灵的一部分,囊括了气象与气质。所以他的书法与一般书法不同,是灵魂的诗篇。即便只从书法艺术上说,他也是把行法和草法贯通成脉,让传统变成了自己心迹的轨道。总的来说,整个展场文气堂堂,意态淋漓,诗风荡漾。”

  霍炜(中央办公厅):“在余先生的书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文化心理、生命感怀以及精神追求。先生通过书法展开他的文化书写,通篇诉说着文化,传承着丹青力量,展现了先生文化追逐与创新的旅程。先生的书法不是独立的技艺,而是文化作品和文脉的传承,先生可谓是恢复书法这一文化传统的典范。”

  于丹(文化学者、教授):“余秋雨老师的翰墨大展,真名士,大气概,所有行文内容与笔墨韵致互为注脚,一句‘我擎孤笔在汉唐’万千气象,傲岸孤岑。”

  黄洁夫(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余先生的书法既美观又独具一格,融合了米芾构字布局的险峻,同时,结体又如王羲之、王献之那般的潇洒,令人受益良多。”

  孙家正(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中国美术馆可以邀请到这样的文化大家进行展览,除去其本身是一场文化盛宴外,更是一次面向社会的高层次的文化展示,同时,也足见美术馆的展览高度以及展览品味。”

  张海(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我的强烈感觉是‘吃了一惊,吓了一跳’。没想到余先生在书法领域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原来完全不知道。即使他没有那么多著作,一本也没有,光看书法,也是一个大书法家。我看到有不少名人学者也喜欢写书法,但是余先生与他们完全不一样,呈现的是真正专业意义上的出色书法。”

  喻阳(新华文摘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因俗务缠身,秋雨老师翰墨展开幕今日上午到美术馆看过此展,先生之才,虽所素知,然亲见其浩瀚笔墨,仍觉震撼!秋雨老师文书俱臻造化之极,当世罕有!”

  韩少玄(评论家):“因为文化,余秋雨先生的书写与当下很多一般意义上的专业书法家、职业书法家的书写有所不同。余秋雨先生的书写与当下大多数以艺术创作、自我表现为旨归的书法家的区别所在。笔墨书写中,余秋雨并不追求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因为他的文字已经有过很充分的表述。也就是说,在他的书写中,有一种通过文字表述难以达至的诉求所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