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需要更“适应时代”为由,将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散文《风筝》,从最新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删除,代之以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鲁迅的作品逐渐淡出官方的语言和文学教科书,这引起了一些学生家长的担心。在新浪新闻与微博进行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中国人的精神’”。
既然鲁迅如此受欢迎,其作为中国顶尖作家之一的地位也是得到承认的,为何他的作品会从教科书中消失?
新华社的文章认为,“中学时不应读太深的东西。”文章引述作家赵宇(音)的话,表达对该决定的赞同,认为“我们不应让学生这么早就进行反思和批判思考,相反,应让他们慢慢地积累知识”。
这篇文章在新浪网上引起诸多评论,人气最高的一条评论持不同看法:“鲁迅的文章被撤下了,这表明某些人害怕民众觉醒。太阳还没升起,有些人就已害怕光芒了。”
少数网民支持所做的改变,理由是鲁迅的作品太消极——他的反思往往近乎绝望,反映的也是社会的阴暗面。而有些人则认为,他的现实主义对了解现实世界不可或缺。正如一个微博网友所言,“不可能什么都是‘正能量’”。
撇开鲁迅作品的风格不谈,今年被删除的《风筝》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保罗·弗斯特博士在其《阿Q考古学》一书中称,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小时候把弟弟风筝弄坏的事情,“它说出了遗忘对人的精神造成的消极影响……启蒙意味着历史记忆的发展……它还要求人们不要遗忘,即使结果是忍受自己所干坏事的事实”。
近来,中国政府试图推进团结和民族主义。在此背景下,鲁迅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位置。他的散文受到的喜爱,毛称其为“中国现代圣人”,并将其作品列入国家认可的文学经典之列。但是,鲁迅去世时距新中国成立还有10多年,他毕生都是一个怀疑和批判者,特别是在政治上。即使现在,他的很多作品对一些社会和政治现象依然具有批判意义。
最近,中国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需要更“适应时代”为由,将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散文《风筝》,从最新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删除,代之以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鲁迅的作品逐渐淡出官方的语言和文学教科书,这引起了一些学生家长的担心。在新浪新闻与微博进行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中国人的精神’”。
既然鲁迅如此受欢迎,其作为中国顶尖作家之一的地位也是得到承认的,为何他的作品会从教科书中消失?
新华社的文章认为,“中学时不应读太深的东西。”文章引述作家赵宇(音)的话,表达对该决定的赞同,认为“我们不应让学生这么早就进行反思和批判思考,相反,应让他们慢慢地积累知识”。
这篇文章在新浪网上引起诸多评论,人气最高的一条评论持不同看法:“鲁迅的文章被撤下了,这表明某些人害怕民众觉醒。太阳还没升起,有些人就已害怕光芒了。”
少数网民支持所做的改变,理由是鲁迅的作品太消极——他的反思往往近乎绝望,反映的也是社会的阴暗面。而有些人则认为,他的现实主义对了解现实世界不可或缺。正如一个微博网友所言,“不可能什么都是‘正能量’”。
撇开鲁迅作品的风格不谈,今年被删除的《风筝》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保罗·弗斯特博士在其《阿Q考古学》一书中称,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小时候把弟弟风筝弄坏的事情,“它说出了遗忘对人的精神造成的消极影响……启蒙意味着历史记忆的发展……它还要求人们不要遗忘,即使结果是忍受自己所干坏事的事实”。
近来,中国政府试图推进团结和民族主义。在此背景下,鲁迅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位置。他的散文受到的喜爱,毛称其为“中国现代圣人”,并将其作品列入国家认可的文学经典之列。但是,鲁迅去世时距新中国成立还有10多年,他毕生都是一个怀疑和批判者,特别是在政治上。即使现在,他的很多作品对一些社会和政治现象依然具有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