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李晓明)2013年11月1日上午,北京论坛第十届年会——北京论坛2013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俗线年创立以来,经历十年磨砺,北京论坛已经发展成为立足北大、放眼全国、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学术品牌,成为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他们对北京论坛寄寓了很高期待并给予积极评价。
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我欣赏北京论坛致力于探讨这些全球问题,特别是你们对全球和谐与共同繁荣的追求,使我们能够从危机当中站出来,重振旗鼓,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努力奋斗,走上一条全世界人们更具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布莱尔(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信仰基金会创始人):当今,国际社会处于十字路口,各国在变与不变路程中进行艰难抉择,北京论坛在引领学术讨论和社会反思,在权衡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韩启德(全国政协):北京论坛自创立之初就立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通过开放、坦诚的人文交流和学术探讨,解释社会现象,总结社会进步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北京论坛必将继续发挥作用,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朱善璐(北京大学):十年来北京论坛始终坚持其原来的初衷和基本的主题不变,在保持自身的特色鲜明的同时,始终与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行。
王恩哥(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去十年社会变革、新旧转换迅速,挑战严峻而紧迫,身处在这样的大转型时代,来自全球的优秀学者为谋求全人类的福祉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思考,在交流中追求更加广泛的认识与包容,展现出了令人尊敬的良知与远见。
朴仁国(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我衷心希望北京论坛能够成为业界的典范,汇集智慧、创造价值,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让我们可以把历史价值形态和政治的区别放在脑后,这也是我们社会创新的必由之路。
杜维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经济全球化决不简单导致文化全球化,追求和谐必须尊重差异,甚至可以说,差异是和谐的内在要求,没有差异的状态是“同”而非“和”。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儒学家):不同文明和价值观是否必然导致冲突,能不能化解冲突、使之不因文化的不同而导致战争,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可以共存的资源,以消解不同文明之间可呢能引起冲突的文化因素。
阿马蒂亚·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解全球文明的本质,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使我们正确看待科学与历史,而且还在于我们避免使用片面、狭隘的方法来应对这个滋生隔离和暴力的世界的挑战。
布莱尔(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信仰基金会创始人):我们应当从我们自己的经典和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信仰和文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智慧和思想的传承,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
潘文石(北京大学教授):明智的理性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现代人正在迅速觉醒,依靠明智的伦理抉择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可以为自己绘制出可持续生存的蓝图,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争取人类继续过上较好的生活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林毅夫(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以“仁”为核心价值的中国文化,有可能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等不同文明体系的其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有可能在保持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伦理价值下,和先行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一样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国家。21世纪有可能是各个文明一起发展、共同繁荣、共济互补,相互辉映的世纪。
郝平(教育部副部长):教育是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教育是基础,每次论坛学者们都对教育展开广泛、深入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周其凤(北京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北京论坛的视野中,传统从来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元素,它随着当代人每一次的回溯与重构焕发出新的魅力,传统也是相当丰富和多元的,我们拥有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也拥有古典和近代的思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