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金庸散文集》 施展另类武功

  事隔多年,金大侠为什么动起了结集出版散文的主意?师永刚透露,今年对于金庸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这本杂志如今已经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作家出版社便想在《明报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出版《明报月刊》精品文丛。而在整理资料时,师永刚发现金庸的众多散文涉猎面特别广,写得十分精彩,完全可以结集出版。但当师永刚联络上金庸时,金庸却婉言拒绝了:“我写得不好,那些文章时间比较久了,观念都比较旧。”不过,师永刚还是锲而不舍地将金庸在《明报月刊》上发表的散文整理了出来,快递给他看。这一看,金庸觉得挺好的,便一口答应授权给作家出版社。

  不仅如此,年迈的金庸还欣然允诺出任丛书主编,并邀请马悦然、柏杨、余英时等华语大家共同出任本套丛书的顾问。据悉,“明报月刊40周年精品文丛”首批六本上市,除了《金庸散文集》外,还包括梅兰芳、马连良等著《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等新书。

  作家出版社挑选出了《明报月刊》上发表的散文,金庸觉得字数太少,便将自己当年在《大公报》《文汇报》发表的散文全部贡献出来,以使其内容更为丰富。全书共40多万字,多数是他对于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以及历史随笔、游记、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厚达400多页,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全书分为“看戏”“听歌”“品舞”“赏画”等几大块,不乏“某夜,在闲谈中,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我冲口而出的答复:‘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这样的自我展现。

  在出版过程中,远在英国伦敦研读博士的金庸坚持自己进行校订。该书编辑苏红雨告诉记者:“金庸先生特别严谨认真。因为原文都是繁体字,全部变成简体字,中间难免有一些错误,每次我们都尽量减少文中错误再快递给他看,但他看得十分细致,小到标点符号都会给我们改出来。”这样的校对前后进行了五六遍。师永刚介绍,作为沉寂十年后出版的首部新书,金庸对自己的首部散文集《金庸散文集》颇为看重。书正式推出后,金庸看了也十分满意,因为这基本上代表了他散文水准。

  金庸曾经因为修改武侠旧作惹起争议,而此次他会对这些散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写吗?师永刚告诉记者:“金庸的这些散文都是谈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的杂作,而文化戏剧有永久性,时间性不强,而所评述的节目,都是内地来港的演出,或一些国外的不朽之作,内地读者多有机会见到,所以不会有过多的隔膜。所以金庸在编校时,基本上保存了原汁原味,只是对错字、标点,进行修改。”金庸表示自己虽然觉得当年“见解浅陋”,但如今重刊也决定“不再修改”。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被盗版所困扰的金庸还在编后记中,批评了某出版社的侵权行为。他写道:“五十年前,我和梁羽生兄、陈凡兄两位同事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上发表散文《三剑楼随笔》,上海XX出版社并未征得我同意而转载在上海出版。至少,我个人没有同意授予著作权的使用,对内地出版商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只有摇头叹息。” 见习记者 史丽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