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小说的美学及关联

  本书是作家王安忆2014年5月应“余光中人文讲座”邀请,在高雄中山大学所做的三场文学讲座辑录。参加座谈的有前不久去世的诗人余光中和小说家黄锦树、骆以军。三场讲座紧紧围绕小说这一文体展开,小说是什么?小说能做什么?小说不能做什么?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王安忆认为,小说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增添传奇,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平凡。现实主义小说借由文字对现实进行处理,超越现实的表象——借由具有概括社会矛盾的系列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塑造远景透视,把人物的社会关系放进较长的时段来审视,描述社会历史的变迁,透过叙述重组的现实,呈现社会的整体性,让读者超越个体的有限视野,更有效地了解自身的处境。或者借由叙述的新视角,在解消各种社会矛盾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心灵世界,让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内心抚慰。唤醒读者对生活细节的重新认知,唤醒读者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获得精神的伸展。

  王安忆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天香》为例,分享创作心路历程。十几年前,她摘抄旧籍上的“顾绣”,天香园顾绣便成为最早的创作冲动。之后又在构思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更为宏观且有升华价值的女性主题。作家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包括摘抄笔记、查证史料及核实相关细节等。在小说的规划里,作家给书中人物制定纪律,让人物行动起来,冲突,然后和解,不逾矩,却要超脱。让小说中的人物有足够穿行其间的时空,在这当中找到言谈举止、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故事才有生命力。小说家不能完全凭自己的想象,而是凭借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细节,通过文字的全方位搭建还原现实场景,让读者感同身受。

  王安忆坦言,早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渐渐让自己不那么满意了,因为《长恨歌》的逻辑太清楚,而好小说的逻辑不用那么清晰,就像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往往是旁生枝节,在一个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开出花结出果。这样的结局反而会惊艳时光。如果一部小说满足了创作者的感情,借由文字达成创作期望,作品里包含了道德、美感、人间的真相,最后抵达理想世界,这样的小说可以开启民智、民慧和民德。

  王安忆另一个身份是复旦大学教授,她直言,写作应根植于个人经验。大众传媒时代,创作者往往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来写作,有时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或怎么写,都是随大流。作家在教授写作时,总是让学生从技术着手,倒逼内容,但技术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负责合理性,却不能担负美学的理想。社会和时代都在告诉大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真正的美学应该是独立于社会和时代的。文学作品要经得起时光的考验和检验。

  她还担任面向新人的文学奖项的评审,王安忆说,评审中吸引她的是那些贴近现实、有生活质感同时感情真切的小说。新人的笔力总是柔弱的,但如果创作者有着较为宽阔的眼界,创作的范围超出自己的辐射中心,又有丰富生动的细节,这样的作品就足以让评审被说服。对创作者来说,不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价值,大多数人的经验是互相模仿、互相参照的,尤其是现今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很多人的经验是受到暗示的。在经验的互相暗示之下,写作者的故事也就很难摆脱暗示的命运。这样说来,贴近现实,有生活质感,感情真切,就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小说家的第十四堂课》不仅是王安忆30年创作经验的分享——这些经验对于后来者是非常有价值的,更多的是在探讨文学之于作者、读者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意义。(桢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古籍阅读和收藏产生浓厚兴趣,古籍拍卖行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原来在艺术市场上比较小众的古籍,逐渐开始吸引收藏者的眼光,古籍拍卖屡创新高。【详细】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详细】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对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要用实际行动推动党和国家有关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部署落地生根。【详细】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