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1998年52岁的余秋雨已经名扬国际51岁的易中天还在为3万元发愁

  1998年,厦门大学给要给易中天老师分套房子,112平米,只需要3万块钱就可以拿到。可惜的是,已经工作了20年的易中天,在当时穷得连3万块钱都拿不出来。

  不同于同时期的余秋雨老师,他的著作《文化苦旅》不仅卖破了150万,火遍全国,而且还上了凤凰卫视做节目,收获了大量人气和知名度。

  《文化苦旅》当时有多火呢?这本书出版后先从各个大学校里开始爆起,然后很快以燎原之势烧到全国各地,上到专家教授,下到贩夫走卒,人手一本。

  其实,在此之前,余秋雨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为了系统考察中国文化,挖掘中国文化精粹,他先后递交了23次辞职报告,获批后孤身一人前往中国文化遗址之地,探文寻根。

  《文化苦旅》的爆红程度绝对是余秋雨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始料不及的,原来不仅是高级知识分子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包括公司职员,街边小贩一样有一颗热切关切文化的心。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脉络。书的火爆让余秋雨意识到,必须要将历史人文知识带到急需文化滋养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随后,1999年,余秋雨受《凤凰卫视》节目组之邀,搭乘吉普车,纵横四万公里,贴地穿行希腊、埃及、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尼泊尔等地,直面鲜活多样的异域生活风貌,亲历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穿越数万公里的危险地区,追寻文明兴衰的线索,并把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书籍《千年一叹》。在书中,他一面赞叹古代文明的创造奇迹,一面哀伤尖锐的对立、惨痛的贫困,对文明的兴衰和当今世界的困境做出了深刻反思。

  在整个穿行中,余秋雨随时面临着各种险境,但是这些行程可以让他看到最真实的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对他来说,向大家传播真实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千年一叹》出版后,很受读者欢迎,目前这本书已经再版了70余次。

  2000年,他又去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并写成了《行者无疆》。他以行者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欧洲文化的磅礴壮观以及脆弱细腻。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有文人情怀、历史思索,有现实观照、心灵对话,也比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

  回国后,余秋雨又潜心写出了一部《中国文脉》,这是一部风格独特又适于普及的中国文学简史。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角度和严格的审美标准叙述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者和作品,也是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

  哪部作品是中国“文脉之始”?孔孟老庄的文学成就如何排定?为何《史记》的文学等级高于汉赋?曹操是一流的诗人吗?陶渊明为何去世很久才开始流行?为什么“四大名著”的说法不公平关于中国文学,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都在这里了。

  以上四本书籍是余秋雨的著名代表散文集。据2002年的数据统计,国内近十年的十大畅销书中,余秋雨一人就独占了三本。《文化苦旅》在中国影响深远,20年间直接影响了70、80、90后三代数千万国人,被捧成中国文化的经典。

  白先勇先生也高度赞扬余秋雨:他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金庸则把他和鲁迅并立,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甚至远扬国外,联合国对此评论:“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或许,我们未必能去领略那么多的地方,未必能够亲自体验世界多彩文化,但是我们可以跟着余秋雨的文字,领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这些壮丽景观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优美,且文化底蕴深厚。在余秋雨的笔触之间来回,你会赫然发现,这些你读过的文字,最后都化成了你走过的路。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