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游戏台词 » 正文

哲学与生活

  哲学是“爱智慧”,而不是“卖弄智慧”,所以哲学无论怎么通俗化,也不应当变成励志故事或心灵鸡汤那一类的东西,哲学无法教人“生活智慧”,相反,学哲学反而可能刺激我们质疑或早已被习以为常的“智慧”。

  哲学是对生活的反省,这意味着两点。首先,哲学是超越生活的。如果说生活好比一场场游戏的嵌套,或一幕幕戏剧的组合,那么哲学反思是对游戏规则或剧本的反思,而不只是在游戏过程中对前一步或下一步的思考。其次,哲学并不脱离生活,对游戏规则的发现、探究、反思和变更等等活动,往往是一边玩着游戏一边进行的。在开始进入某个游戏时,我们往往并不了解其全部的游戏规则,我们往往是边玩边学,通过和其他玩家的交流,通过对游戏环境的探索,我们才逐渐“学会玩”,但游戏规则和游戏环境都是开放的,玩家们会根据玩的情况,随时开辟出新的游戏环境,设计出新的游戏规则。服从规则与重审规则之间确实属于不同的层级,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哲学家经常并不能在“游戏”中发挥优异,但他们不能完全脱离游戏,让一个缺乏游戏体验的人去省查游戏规则,也许能做到很严谨,很精致,又自洽又圆融,但如果它压根“不好玩”,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哲学家是游戏的反省者的同时,始终还是“玩家”,或者说首先总是“玩家”。

  当哲学家的工作最终沉淀下来后,其成果往往仍是冷酷的文本,这些文本看起来和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一般人根本读不下去,但都能够好好生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本与生活毫无关系。就好比大多数人不需要阅读和理解严密的足球规则,就可以把足球踢得很好,甚至许多人并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就能够乐在其中,街头足球就是如此。然而这些文本的意义从来没有脱离生活世界,或者说,大哲学家之所以是大哲学家,就在于他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世界”,有些人通过建立一套严密的规则体系提供了一个世界,另一些人则通过提出一些极具灵感的或颠覆性的想法展开了新的世界。总之,每一个哲学家都通过他的文本,展示了某一种独特的“活法”,或者说“玩法”。

  所以说当我们去阅读或撰写哲学文本的时候,如果我们纠缠于文本本身,但忘记了生活,忘记了世界,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的事情。(作者系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