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乡会被永远保存,供后人参观学习,传统农村的故乡也可以在逢年过节时,常回家看看,回忆少年时光。独有我真正的故乡却惨不忍睹,她现在几乎成了被人类遗忘的废墟,没有袅袅人烟。不是地震,是当年的三线工厂为了民的交通方便,更为了避免大山滑坡和洪水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工厂和家属全部搬到成都平原了。大工厂搬到成都市郊开发区变成了上市公司,当地很快繁华起来了,我每次回蓉探亲,母亲总兴奋地说:这里的街道两边一天一个样,变化太快,要啥子有啥子,还便宜,可是现在却干看着,什么也吃不成了(糖尿病),衣服多得总也穿不烂。
上万人突然从沟里消失了,当地农民一下子失去富余的来源了,他们曾经阻挡过浩浩荡荡车队、集体……全无济于事,于是当国营天兴仪表厂(代号5004)大队人马离开的最初时间,他们成群结队,将一间间完好无损的新楼旧楼的门窗拆下卖钱,当这样的消息一次次传来,再加上荒草凄凄黑洞洞的曾经温暖的家的照片,我再也坐不住了,不顾一切,拖着病体出发了。
天星沟的旧家。早晨,我在此马路上打羽毛球,晚上,我们会围着这个电线杆玩捉迷藏。当时门前那颗樟树还小。2005年五一那个非常时期,我回到了真正的故乡:天星沟。没有一个熟人,马路上偶尔过来一两个人,全部不认识。当年回天星沟时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出门,一路上要不停对所有路上的人说:回来了回来了,这是母亲最得意的时候。现在沟里沟外却死气沉沉,静无人烟,只有那些楼房勇敢地活着,只是没有了门窗,所有的楼房都睁着空洞的大眼睛,向我们诉说着主人走后的遭遇。
进门后想找点什么,只有烂砖脏灰,我的童年少年时代的快乐和自由,今后只能在我的记忆里生存了。在另一个房间我却意外找到侄女小时候的涂鸦画,我如获至宝,装在包里,要知道这是在他们离开此房七八年后啊。
我的父亲郭先柄是一名保卫干部。1968年初,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南的三线厂,来到了金佛山下重庆南川县(区)天星沟的国营5004厂,任厂中层保卫干部。我在在天兴子校读了小学初中高中,在附近茶场插队一年后,18岁的我考入了西南师大历史系(西南大学)。火热年代的火热生活,我们不再年轻的三线二代,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我周围的一些朋友进山休闲,看到一栋栋废弃的红砖楼厂房、青砖住宅楼,竟认为国家当年政策错误、导致今天的浪费,甚至有人留言说你怎么老为错误讴歌?有人说,你可以写点别的题裁的美文啊,“老三届、学兵连”写了有么用?于是,业余时间,我走上了写作、编辑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之路。
我创作的第一篇回忆三线年,题目《天星沟,今生今世心中永远的痛》,本文首先在新浪博客发表,后来收进2008年出版的散文集。网上的这篇文章,引来我的天兴仪表厂子校校友晓露的留言:你一定是郭先柄的女儿 吧?就这样我再次认识了晓露。当年,在天星沟上学时期,只见她天天从我家门前走过到学校去上学,只是我们没有过交流,小学中学相差三级是有“级沟”的。谈起我们共同消失的家园和学校,我们在网上有说不完的话。从此我们在宣传三线建设时,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共同见证,共同成长。有人称誉我们是“宣传三线建设的两朵天星之花”。
我曾经担任陕西一家省级杂志总编多年,在月刊上发表多篇宣传三线年第一期,首发晓露文章《王春才:三线建设研究的灵魂》;首发李杰文章《晓露:天星沟那朵雾中之花》;首发李杰与王春才关于《巴山蜀水“三线”情》的通信文章 ;以及本人创作的几篇三线建设的回忆文章。
2015年春节 ,我回成都看望母亲,早就想亲眼看望那位研究三线建设的灵魂人物——王春才先生了。王老家住成都市中心,晓露家住龙泉区,母亲家住东郊十陵。晓露提议在她家聚会。正月初四,我们三家8人欢聚在龙泉。
我与王老在成都的第一次握手,我知道,我再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西北战斗了。王老女儿和老伴陪着王老打的到来。晓露早早准备好了丰盛的家宴,我们边吃边聊,天生的亲切感弥漫在热气腾腾的宴香中。饭毕,我们在晓露家的小后花园中品香茗、拍照。先生拿着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分别与两家人合影,大家品茗、品书法、品三线、品父辈,每个人都滔滔不绝,夕阳无限好,传承三线人脉,传承三线精神,传承共同的美好记忆……
2016年创立了个人公众号《郭志梅散文和摄影》,坚持更新,图文并茂。刊发了二十几篇个人和朋友的三线建设文章。分门别类整理成三线专题,方便搜索和阅读。我身边一些80后、90后。终于第一次知道了国家这段30多年的保密历史,知道了三线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将第一篇《天星沟,今生今世心中永远的痛》放到公众号上,点击量接近4000,大都是全国的三线建设者,当然最多的还是成渝两地的人,感觉当年5004厂的所有人都在手机上看到自己的家一样,一时间人人说天星人人说三线。有人留言,你要多写一些,把当年我们身居山沟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告诉后代;有人告诉了我父亲和祖父的几个有趣故事……
2015年元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十集纪实电视中国《大三线》启动,摄制组转战全国,历时两年半拍成。当年7月,主创人员到西安拍摄,我参加了由导演刘洪浩和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原副会长王春才先生在陕西省国防工办举行的座谈会,我作为三线分钟自己和前辈的三线月中国《大三线》在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十天。剪出的十集(1决策内幕,2备战备荒,3秘筑铁路,4煤钢传奇,5国之利剑,6碧海长空,7核武风云,8火红年代,9凤凰涅槃,10三线印记)片子中,虽然没有看到我的口述,但我还是很高兴,留下口述影像,说不定今后拍摄到重庆南川区三线建设情况时会有参考价值呢?
2019年7月,在成都雾山召开了第二届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会,我作为新理事应邀参会,认识了全国一大批三线人,丰富了自己对三线的认识。从此,我真正投入到研究三线建设组织的怀抱,感受到四面八方三线人的温暖和无私奉献精神。
四川雾山会议有一幕最打动我的场面:会议结束前的中午十二点,王老再次上台即兴讲话,我和参会者都感到王老与在场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我当即打开手机录了视频,同时不停用大相机拍照。这是多么重要的历史资料、多么感动人的时刻啊!
会场内外静悄悄,时间仿佛都为王老停滞了,坐在第一排的陈东林副会长一定感受到王老心中的翻江倒海、心潮澎湃,笑着大声对王老说:今天,您可以多讲讲。
王老面向大家激动地开腔了:我今年85岁了,下届三线研究会召开时,我都害怕见不到大家了,但我现在感觉还不老,请大家不要叫我王老,叫我老王就好,我也是一个80后啊!我要加快速度将我的《三线建设的追梦人》一书编印出来,那些三线建设的经历是我独有的,我不写出来对不起三线岁的马识途老作家对我的期望,对不起彭德怀老总对三线建设的重视和领导……
面对面听到王老的肺腑之言,我深感我们三线二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我们要像先辈发扬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那样,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这一利器,很好地传承到下一代。2019年,郭志梅在四川雾山会议与舒德骑(右)和周健(中)先生合影。
回到西安,我将四川雾山会议的所见所闻所思,文图并茂发表在我的公众号上,收获近2000的点阅读量,许多三线人和有关领导也留言互动,我在朋友圈晒了这一小成果。没有想到湖北的三线二代邓龙先生向我介绍了今日头条的更高阅读量打动了我,我开始向新的自媒体进军。
2019年7月,我在今日头条注册了头条号《三线天星沟》平台,主要发布三线建设的文字、摄影和视频。今日头条是目前最活跃的平台,受众面大,有七亿用户。为了提高我的头条号的权重,我几乎天天更新,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来。我除了不断将公众号的旧文章重新修改,发表在今日头条上,还不断创作新的文章,不仅发自己的文章,也发表其他研究者的文章。
首发《难忘:重庆南川遗址们的呼唤》,首发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张勇教授团队的调研研究文章《落叶归根:返沪“三线人”生活状况调查》《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诞生地,探寻天然溶洞中三线兵工厂》;发表《好摄李杰:11年扛机奔走铸成一个火热年代的烙印“三线”记忆》;首发王春才推荐的《袁贞友老厂长讲述:三线企业脱险搬迁,是为了更好为国家作贡献》;杨克芝创作的《老骥伏枥照汗青——彭德怀三线岁月读后随记》;首发郭志梅创作的《高举三线后”王春才与生命赛跑》;作家舒德骑创作的三线建设长篇纪实《云岭山中》简介及有关获奖消息。上述文章的点击量大都成千上万,留言互动者众。今日头条新媒体平台《三线天星沟》的成功运营,为宣传三线建设插上了翅膀。
四、新目标,期盼专题散文集《三线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笔者(左)的合影。十年前,我公开出版了两本散文集《梅园晨心》《晨心飞翔》,每本都收集了我创作的三线建设的散文多篇,分别荣获第四、第五届全国冰心散文作品优秀奖。我计划将多年前创作的三线纪实散文和近年来写作的三线文章结集成专题散文集《三线天星沟》公开出版。配上自己拍摄的有关照片,现代设计,彩色印刷。将专题散文书摆放到天星沟的宾馆,让前来旅游的客人,了解这里的前世今生;传到网上,方便读者查找;供研究机构参考;让三线建设的三代、四代,永远不会忘记国历史上还有这样一段峥嵘岁月,还有这样一批先辈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在大山深处。
作者系散文作家。曾经出版散文集《梅园晨心》和《晨心飞翔》两部, 分别荣获第四、第五届全国冰心散文作品优秀奖,2010、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陕西省首届网络文学奖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理事。西安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新闻传播学会心理学分会理事。
本文选自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该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