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本报专访朱自清散文奖评委、嘉宾 体现了坚守奖项未来可期

  因为“朱自清散文奖”的缘故,所以扬州这座城市,已经处处都印刻下施战军的足迹,他也由衷地感叹:“扬州这座城市,一眼望过去,是自由的,随性的,舒服的,率真的。这座城市就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让人百读不厌,让人心生欢喜。”

  今年,丁帆、肖复兴、潘向黎、车前子、孙郁五位作家,获得了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谈及这五位作家,如何能从众多写作者中脱颖而出?施战军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朱自清”。

  施战军说,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因此在评定获奖作家时,更加注重与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联结。例如: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很深入,因此,丁帆和孙郁两位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并生发出优美的文字来,都是向朱自清致敬的方式;朱自清的散文中透露着动人的人间情怀,而在当代作家中,肖复兴的文字,同样是有情怀有温度;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诗人,那么在这一点上,一手写诗、一手作文的车前子,同样有着共同的气质。

  施战军说,通过连续五届“朱自清散文奖”的颁发,已经让这个奖项成为有分量、有影响、有成长性的文学奖项。与其他的文学奖项相比,“朱自清散文奖”更注重获奖作家的成长性。

  在本届颁奖典礼上,特别邀请了扬之水、王小妮这样的“朱自清散文奖”获得者,就体现出一种“归来再出发”的态度。施战军感叹,“朱自清散文奖”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所以经过五届的成长,已让未来变得更加可期。现在的中国作家们,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写作时代,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书写,真正写出从内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作家,获得令人向往的“朱自清散文奖”。

  作为《小说选刊》的执行主编,从扬州走出去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一直认为扬州是自己的“衣胞之地”。今年,当他再次回到扬州时,身份又多了一层,那就是“朱自清散文奖”的嘉宾。他很自豪地说:“其实,我与朱自清散文奖渊源极深。”

  “早在10多年前,我就在扬州举办过一次‘朱自清散文奖’。”王干笑道,当时邀请的嘉宾阵容强大,有铁凝、曹文轩等。他们当时就举办了一届,没能继续下去。好在从2010年开始,《人民文学》和扬州再次以朱自清的名义,举办散文奖,并一直延续至今,令他感到非常欣慰。

  王干说,当初设立“朱自清散文奖”的初衷,就是向一代文人的杰出代表朱自清致敬,“我们如今以散文的形式来纪念朱自清,是对他最好的怀念。”王干认为,前几届“朱自清散文奖”评选出来的散文作家,都能代表着中国散文写作的最高水准。此外,朱自清散文奖之所以有着如此大的魅力,还在于评审的范围更为宽广,“相比较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散文写作比较自由,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那么,科学家、收藏家、教育家等,他们都可能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

  “我觉得‘朱自清散文奖’对于扬州文学来说,就是‘酵母’。这个奖项在扬州生根发芽,未来一定会成长为中国文学的参天大树。当然,这个奖项所能体现出来的功效和作用,目前可能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更大的希望和前景,将在未来呈现。只要将‘朱自清散文奖’认真举办下去,就一定会在扬州这片土地上,绽放出中国文学的夺目光彩。”王干表示。

  王干说,自己是从扬州走出去的,一直都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他希望扬州本土的作家们,能够借助“朱自清散文奖”在扬州举办的东风,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多与大家接触。希望在未来的“朱自清散文奖”获奖名单中,能够出现扬州作家的名字。记者王鑫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是江苏东海人,那里是朱自清的出生地。他感慨自己与朱自清、与扬州有着不解的缘分。他表示,“‘朱自清散文奖’从第一届举办,我就参与其中,直至今年的第五届。我见证着这个奖项成为中国散文界的标志性奖项。”

  徐则臣说,“朱自清散文奖”之所以能有如此影响力,首先得益于奖项开阔的视野,“我们放眼于全球华人文学圈,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确保奖项没有遗珠之憾。”

  徐则臣介绍,“朱自清散文奖”的评选不局限于散文作家,将散文的概念放大,突破了人们对散文文体的固有认知,为文学格局、写作方法作了新拓展,“评奖所围绕的宗旨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精神,我们选出的每一位作家、每一篇作品都经得起推敲,对得起先生,配得上时代。”

  “未来,我们希望能拓宽散文边界,发掘出散文的新特质,评出更多体现当下、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徐则臣说,“朱自清散文奖”的评奖标准与基调将承续下去,唯有作品才是奖项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记者王蓉

  “又来到了熟悉的地方,扬州是个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的地方。”著名作家、诗人王小妮是首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时隔八年再次来到“朱自清散文奖”的领奖台,她的身份由获奖者变成了授奖者。她表示,“任何奖项都要坚持到一定年头,才会看出分量,一如‘朱自清散文奖’。”

  王小妮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而说起她最近正在做的事情——为学生推荐作品,她开始侃侃而谈。“今年我一直在推我学生们的作品,他们有的已经毕业四五年,大多扎根基层一线,所以他们作品中的烟火气十分难得。文学就是要写生活,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王小妮介绍,最近有一篇颇为打动她的学生作品,是一位由乡村走出,又回到乡村小学任教的学生所写。他描述了乡间吹芦笙的苗族老人,接地气的文字与场景令人陶醉,阅读量也达到了10万+。

  “我获‘朱自清散文奖’的作品是《2008上课记》,而学生们的作品是‘上课记’的延续,是文学的新声音与新力量,我很期待未来在他们中,也出现一位‘朱自清散文奖’获奖者。”王小妮说。

  作为这届“朱自清散文奖”的评委,舒晋瑜表示为此做了很多功课,对前面几届获奖作家和作品也进行了了解。相对来说,她认为第五届获奖作家中学者散文比较突出,如丁帆、孙郁。

  “我最看重散文的文字,好的文字一定经得起推敲,同时又具有思想性。作为学者的丁帆和孙郁,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他们的文字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富有鲜明的思想个性和充沛的情感。”舒晋瑜说,肖复兴和潘向黎也有共同的经历,就是都当过编辑记者,视野开阔,题材多样。肖复兴的散文温暖真诚,清新隽永,有多篇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潘向黎的散文饱满明快,显示出扎实的文字功底。另外,车前子的小品文也很有特点,几乎是无处不可落笔,无事不可成文,有一定的思想含量,耐人寻味。

  “朱自清散文奖”已经举办到第五届,在舒晋瑜看来,这体现了主办方的一种坚守,既是对朱自清先生高尚的精神与情操的倡导,更是鼓励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记者车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