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动漫语录 » 正文

中科院动物所《PLoS ONE》新文章

  近日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在《PLoS ONE》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证实人类景观对小羚羊产生了比高山大湖粳稻的种群基因交流隔离效应。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林业局、IUCN Sir Peter Scot Fund等项目的资助。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在《PLoS ONE》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证实人类景观对小羚羊产生了比高山大湖粳稻的种群基因交流隔离效应。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林业局、IUCN Sir Peter Scot Fund等项目的资助。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所的首席研究员蒋志刚教授。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包括杨继、、曾岩、买尔旦吐尔干、方红霞和李春旺等人。

  以往的研究认为,高山峡谷、大江大湖阻隔了物种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最近的研究证明: 即使在平坦的草原上,村落等居民点也能隔断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仅分布在青海湖盆地、盆地平坦草原上的善于奔跑的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之间已经产生遗传结构分化,而人类景观是造成这种中国特有物种遗传结构分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景观对普氏原羚种群基因交流的阻隔效应比青海湖、青海湖南山等地理景观的阻隔效应更大,因而加剧了这一物种的濒危。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组长。

  1993年在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1996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工程”,同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务院颁发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政府津贴。199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青年科学家小组。2000年晋升首席研究员,同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2001年在瑞典 Uppsala 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3~2004年,任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组”专家,负责设计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2006年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协会颁发的惠特莱奖。

  研究了动物的生存行为、社会行为、通信行为与繁殖行为以及动物园动物的刻板行为、物种多样性结构和格局、哺乳动物多样性与栖息地评价、濒危物种等级标准、中国自然保护区家庭能耗模式、种群生存力分析与栖息地模拟、人兽冲突与管理问题、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的动态和理论,完成了多项生物多样性考察。填补了中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的知识空白。

  在Conservation Biology,Journal of Zo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208篇,著(译)作有《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保护生物学》、《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物种的保护》、《生物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眼见为实--寻找动物的意识》、《中国普氏原羚》、《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探索神秘的自然》、Key Topics in Biodiversity and its Conservation等。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