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作好水文章走上致富路

  5月17日一大早,上栗县赤山镇湾里村村民吴春萍,与往常一样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以前,我们村用水不便,水质也不好,特别是下半年干旱的时候,村民要去几百米远的河里挑水。”吴春萍说,现在村里建了蓄水池,开通了自来水,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的水。

  湾里村村民饮水的变化,得益于赤山镇治水的不懈努力。近年来,赤山镇通过落实“河长制”,实施“五水共治”(治理污水、河水、饮用水、农用水、洪水),并与改善人居环境,服务当地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变民生“痛点”为发展“亮点”,实现治水与“治穷”双赢,让群众过上了“靠水吃水”的好日子。

  赤山镇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萍水河等5条河流贯穿全境,中型及小型水库8座,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然而,早些年受沿岸种养业发展、居民生活垃圾倾倒以及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河流失去了“美丽身影”,成了影响人居环境的“黑臭河”。

  如何让“江南水乡”的生态好起来,河里的水重新清起来?问题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从2017年开始,赤山镇采取建管网、修沟渠、清淤泥的同时,对一些污染水源的养殖场进行拆除。截至去年底,全镇共投资3500余万元对萍水河、湾里河进行治理;投资600余万元用于饮水工程;投资300余万元进行山塘治理。赤山镇还以落实“河长制”为契机,在全镇组织成立了18个村级“河库长”,建立“巡河员+保洁员+监督员”工作机制。沿河村庄的巡河员兼保洁员,成为“河长制”工作的参谋员、监督员、宣传员、联络员,最大限度地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改变了“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局面,实现了从“河长制”到群防群治。

  家住萍水河边的村民黄新亮是一名巡河员兼保洁员,每天7时许,他会沿着负责管护的河道巡查一遍,同时劝导沿河居民不乱倒污水、不向河中抛掷垃圾等。通过多年的努力,赤山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值得称道的是,赤山镇治水,不是简单地让河水活起来,生态好起来,而是把治水与改善人居环境、服务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把治水成效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共享“治水红利”。

  大院村毗邻萍水河,曾以养鱼闻名。村民钟石林是当地有名的养鱼“土专家”。“3年前,由于大院河水质不好,发黑发臭,养不了鱼,我就外出打工了。”钟石林告诉记者,后来政府大力治水,清理“臭水沟”,对鱼塘清淤引活水,他又回来干起了老本行,还联合8户村民组建了养鱼合作社。良好的水质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来买鱼钓鱼。去年,仅垂钓一项就让他增收10万余元。

  现在,大院村“靠水吃水”,走出了一条兴业富民的农旅融合之路。全村有500多亩水塘,每到周末与假期,很多游客前来买鱼钓鱼;村里种植了瓜果近2000亩,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每户因此增收2万元以上。

  在赤山镇,像大院村一样,依托丰富水资源和发达的水系实现强村富民的不在少数。幕冲村依托穿村而过的美巨溪,建设了田园之家、清境江溪等休闲设施,打造了生态旅游、龙虾养殖等项目,成为萍乡市民郊野游的热门之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赤山镇欧阳钰明告诉记者,下一步赤山镇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串点、连线、成片,将“治水红利”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记者 洪怀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