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散文】嘉陵味道(外二章)‖贾海

  南充嘉陵区空气湿润,四季分明,传统美味很多,流传已经很久。每当提到南充嘉陵,就使人想起其地域内的美味,那难以割舍的嘉陵味道。

  嘉陵龙蟠镇路边有许多卖锅盔的小摊。摊主先把锅盔做好,然后将锅盔剖成两半,底儿连着不散开,在一个煤球垫底的炉子边,一边有条不紊地和面,一边往里面抹上少量的葱花和肉末,然后挪开炉盖,亮出下边的煤球旺炉,把几个烧饼放在炉边用明火烘烤,一分钟不到即可出炉。一个简简单单烘出来的面饼,彻头彻尾的干净。把锅盔放进嘴里,有些干涩的感觉,但是嚼起来却特别有劲儿,香脆可口,味道巴适极了。

  南充嘉陵的小吃花样百出,品种繁多,但是龙蟠的锅盔却作为南充嘉陵极具标志性的小吃深受嘉陵人喜爱。 南充嘉陵龙蟠的锅盔朴素简单,风格迥异、滋味纷呈,让人垂涎欲滴。龙蟠锅盔体现了颇具魅力的本地风情,更是南充嘉陵悠久历史的绝佳见证。

  金凤白酒因金凤镇地处金鸡沟,凤凰山而得名。金凤场又称流溪寺,唐代开跃元年(681)在这里建过县城,名为流溪县,清代宣统二年(1910)建立金凤乡,1986年拆乡建立金凤镇。悠久的历史传承,孕育了金凤镇丰富多元的文化,酒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金凤白酒从自酿自饮到作坊式生产再到美名远播,经历了200多年历史风霜,沉积了200多年风月精华。

  金凤白酒原来是乡间默默无闻的小作坊酿造,后来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工艺。中华人民国成立后,曾组建了南充县金凤酒厂。改革开放后,金凤白酒达到兴盛时期,国营金凤白酒厂改制,掌握了金凤白酒技术的师傅们独立门户,开始了百家争鸣的金凤白酒时代,后在政府关怀支持下,将散落在民间的金凤老厂的烤酒师、品酒师、杂工重新组建,注册厂名为南充市嘉陵区世纪金凤白酒厂。为适应企业发展,让产品走向城市,在嘉陵区委、区政府关怀下,2004年在风景秀丽的文峰镇二龙村建立。南充在外务工的乡民,已将金凤白酒带往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作为接待朋友的家乡酒。

  据传,张献忠统治四川末期,兵败经过大通,遇见一陈姓人士,要求其在十五分钟内做饭出来,但陈姓人士家徒四壁,只剩下自家磨制的豌豆粉,因早闻张献忠残暴无比,情急之下将豌豆粉倒入锅里热水之中胡乱搅拌,随后加入一些辣椒、盐、姜、蒜等常用调料,再盛上桌去,没料到张献忠等人吃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大通热凉粉好吃!真好吃!”。自此,大通热凉粉就传播开来。大通热凉粉经过几百年大通人的不断改进,渐渐成了南充嘉陵一道地方名小吃。

  大通热凉粉以豌豆为原料,辅之以腊肉、油、米豆腐、花生、黄豆、芹菜、葱、蒜、大头菜、榨菜、萝卜干、冬菜、花椒面、辣椒面、味精等十多种食物或调料为佐料,经加工而成。大通热凉粉制作工序简单:先将豌豆浸泡发胀后,磨成豆浆,再过滤去渣,沉淀取粉,将粉加水煮熬至熟,然后加入调料即成。

  有复杂的调料是大通热凉粉之所以很有特色的重要原因。大通热凉粉好吃全靠调料,否则味道自然就差。大通热凉粉口感柔爽,味道清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名曰“热凉粉”,往往是趁热就吃。虽然热,但在口中并不感觉烫,更不会烫伤嘴及喉咙,口感舒适,味道清朗。吃过大通热凉粉后,人们会味蕾大开,心旷神怡。

  在大通场镇和附近乡镇,热凉粉是老百姓饭桌上的必备佳肴。但最出名的是大通镇人民北街街口的热凉粉,既实惠又实在。一盆热凉粉上桌,在一片啧啧赞叹中,人们可以尽享这人间美食。

  走进大通镇人民北街,有各式各样的火锅店,中餐店,汤锅店。街,是一条看上去很普通的街。走下街口,一阵香味袭来,空气中充满了好闻的食物味道。老板杜江店里的大通热凉粉绝对能征服这个世界上最刁钻的胃。店老板杜江是一名精明能干的从事餐饮业多年的业内精英,此人性情豪爽,快人快语,十分友好,正如他卖的热凉粉一样,充满热情。每次去那里,食客们都满意而归,心怀愉悦。纵然,你尝遍世界美食,但吃了大通热凉粉后,这美食会带着你的味蕾尽享欢乐,眼前的街景定能勾起你的好心情。

  如今,不少南充城里人甚至外地人会专门开车到大通街上,几个人要上一盆热凉粉,吃得很嗨。大通热凉粉作为一种小吃在嘉陵以至南充、川东北很有些名气,吸引着外地来客。

  米豆腐是南充嘉陵传统的本地美食。一到年尾,嘉陵的家庭主妇们除了熏腊肉,就是打米豆腐。过去,打米豆腐是衡量家庭主妇能干与否的一件事,打米豆腐的多少是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志。

  打米豆腐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原料也不需要很多,只要有米,有草木灰,就足够了,简便易行。先把稻米用磨子粉碎,再把谷草烧成草木灰,把米粉子浸泡在草木灰里一段时间,然后把浸泡后的米粉子放在大锅里打成团,再用手拍成条块,把条块放在蒸笼里用旺火蒸,蒸好后再吃。也可以把蒸好成形后的米豆腐一根一根地放在阳光下晒干,放置很久都不腐烂变味。

  早晨,嘉陵的家庭主妇们早早起床,舀上一盆米,把磨子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推磨。家庭主妇们把米放入磨子中心的洞中,米粉末在飞转的磨子周围向下洒。在未拍成块状之前,把米浆蒸热了,然后舀到碗里,再搅上自制的油辣子,拌上葱和盐,吃热米豆腐。热米豆腐吃完后,再把米浆蒸干,拍成一根一根的条形米豆腐,这是成品,另有吃头。

  米豆腐最好的吃法是用米豆腐拌芹菜。把米豆腐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越薄越好。在锅里把片状的米豆腐烧成锅巴,然后拌上芹菜,炒熟之后,味道鲜嫩可口,巴适极了。过去,米豆腐炒芹菜这道菜,往往会自然地登上嘉陵老百姓的餐桌,经久不衰。就是现在,这菜品也作为佳肴登上了大小宴席,被食者称道。

  米豆腐还有一种吃法历来被嘉陵老百姓所接受和传扬,那就是把米豆腐浸泡在泡咸菜用的盐水里,大约泡上一年半载,而后捞出来切成块状,放在锅里和面条一起煮,煮好后和着面条吃,酸味酸味的,挺耐吃。特别是寒冬腊月,客人来了,不免煮一碗酸米豆腐面,热气腾腾,温暖舒心。酸米豆腐煮面条这种吃法,使人胃口大开,全身温暖,有时让人大汗淋漓,其中滋味让人难以言表。

  走亲戚是要送礼的。送礼的东西通常是面条、鸡蛋、腊肉,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就是米豆腐。年末,嘉陵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米豆腐,家庭主妇们往往为此忙得不亦乐乎。见面时,小孩大人总要问一句:“你家打米豆腐了吗?米豆腐打了多少?”走亲戚送米豆腐可以显示送礼者的热情和富有。

  如今,嘉陵农村几乎没有人打米豆腐了,打米豆腐已成为记忆。但嘉陵城里也有米豆腐卖,那是用机器打制成的。在饭桌上,嘉陵城里人也能吃到诸如米豆腐拌芹菜的菜品,但很少,很稀奇。值得庆幸的是,嘉陵米豆腐并未从饭桌上消失,仍成为嘉陵人心怡的佳肴。一根根米豆腐总萦绕着浓浓的乡情,日久弥贵。

  我喜欢老家的红苕。把鲜嫩的红苕洗净,放入火灶里,用灰盖住,用火烧熟,一口下去,满嘴生香。烧红薯往往成为农家孩子儿时的营养品。红苕已登上了大众饭桌,登上了国际舞台。

  我喜欢家乡的李子树。一到春季,山上山下都是开花的李子树,层层叠叠,星星点点,煞是好看。夏天,树上繁星似的李子挂在树梢,把我们小孩子诱惑得直流口水,李子可卖钱,是农家一笔不小的收入。

  我喜欢家乡的打石匠。他们长年累月体力劳作,“嘿呦嘿呦”的吆喝声,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影响了我,他们让我在岁月的风浪中学会了坚强、忍耐和坚持。

  我喜欢过年。到了春节,腊肉飘香。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见证新年的来临,感受春天的气息。

  我喜欢捉鱼。我到山村的小溪捉鱼,涨水时用竹笆接鱼,在农田里扎杆子用瓷盆舀鱼。然后煮一碗鲜鱼汤,满屋子香气喷喷,我喝得津津有味,汗流浃背。

  我喜欢锻炼。打篮球、跑步、骑自行车,运动多了,身体才健康,生活才有动力,更轻松了。锻炼是长寿的秘诀,锻炼真好!

  我喜欢我的学生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我就深深地爱着教师这份职业,爱着我的学生们,我把他们当孩子,寄予了浓浓的爱。

  我喜欢工作的小镇。小镇不大,坐落在龙蟠甘草岭上,位置极高,可鸟瞰一望无际的稻田和山沟。没有溪流,没有池塘,没有石拱桥,更没有乌篷船。小镇,像极了我,简约而不简单,从容中透出一股灵气。小镇不张扬,很厚重,似乎有一种感情在里面静静地诉说着,仿佛又是在等待,又似乎是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美丽。

  我喜欢旅游。祖国各地、天南海北,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喜欢水,喜欢大海,喜欢名山,喜欢大川。但我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路人,如浮萍在水中,注定一生要漂泊。谁都可以发现美,但首先要净心,心平静下来,才能看清风景,才能懂。

  我喜欢春天。春天首先是一个季节,它给予我的一直是享用不尽的生命运动的命题。春天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希望、重新开始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尽全力将过去所有岁月中的不幸与磨难抛到生命之外,赋予生命一种全新的意义。

  我喜欢夏天。夏天不像春日一样生机盎然,又不如秋天一般硕果累累,更不似冬天深沉静默。夏天默默地转承着春秋两季,给人们以希望,悄悄地播散着爱。

  我喜欢秋天。秋天的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也是画家无法用画笔描绘的。秋天的意境只能用心去体味,用眼去感受。秋天,也是一种开始。

  我喜欢冬天。冬天虽没有春天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冬天美丽而又清静,当冬天来临时,人们都有一种异样的感受。

  我喜欢喝茶。把盏一杯香茗,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体会人生。让其香润泽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

  我喜欢写作。时光匆匆流过,转眼我已是不惑之年。从第一次作文到现在拙作不断在报刊杂志发表,已是相当不易。对文学的爱好与渴望,使我成长;对文学的梦想,使我勇往直前!

  作者:贾 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散文20余万字。著有个人散文集《等待》《那片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41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