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都有一首乡愁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或许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美丽乡村。而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正逐渐凋敝和衰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大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而乡村振兴是一篇鸿篇巨著,如何著述?关键是要做好谋篇布局,找出四梁八柱。
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文章,应从大力建设“阡陌交通”的农村公路方面落笔。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不断见证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时,串联城乡的农村公路也考验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度。“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说了几十年的话,现在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应验,给农民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就要把解决好农村“出行难”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加强以农村公路为主动脉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相对封闭落后的乡村从过去的因循守旧中走出来,走向开放、拥抱变革,以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路网提升地区通达水平,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乡村旅游业、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从而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发家奔小康的渠道。通过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络,让各方资源得以畅通无阻,让优秀创业人才来到农村施展拳脚,让资本及文化“归流返乡”,从而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深化产业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文章,应从着力发展“屋舍俨然”的宜居村庄方面建构。要实现生态宜居,使村庄干净、整洁、美观,完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排水、通信等的建设,合理布局村庄管网,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是宜居的基础要求。乡村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涂脂抹粉”,而是既要让房子亮起来,更要改变群众思想观念,自觉开展人居环境治理。一方面,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带,进行生态文明和全域景区建设,以生态整洁为重点,以风情小镇创建、景区村庄建设、五水共治、厕所革命、大拆大整为抓手,从美丽民居、生活污水治理、景观绿化、垃圾保洁与分类等方面,对沿线城乡环境进行全面净化、绿化、美化、优化。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背倚绿水青山,怀抱金山银山”,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增强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林业管理和水源保护,发展特色农林业,在建设美丽乡村,保护好生态资源,住好这一代人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住同一份美丽。
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文章,应从积极培育“怡然自乐”的乡村文化方面塑魂。如果只有富饶的乡村经济、美丽的田园意境,没有内在的生活内涵,乡村就依然只是城里人观光的“盆景”,依然留不住乡愁。相对于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城市,乡村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独具韵味的乡村格调。离开了门前屋后的半亩方塘,离开了邻里乡亲的闲话桑麻,乡村就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离开了文化,乡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有其表,无法实现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守护乡土文化之“形”。既要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要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更多一点“泥土的芬芳”,更多一点“时光的味道”,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另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之“魂”。对农耕文明所孕育并长期存续于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人们从中寻找到心灵的归依和精神的原乡。
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人间处处桃花源,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描绘的乡村图景,就会成为中国8亿多农民可以期待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新时代的《桃花源记》。
作者简介:吴斯宝,一名中年码农,以码字为生,因码字而苦,亦想在码字中获取些许乐趣,业余时间码点诗歌散文、时评文章,文字散见于人民网、员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散文网等主流网站以及省、市级报刊杂志,曾获得“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