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亮降临小镇,雨也下了起来,开始是一滴或几滴,紧接着就急骤起来,落在脚下泉眼的水面上,惊皱了的水晕一圈圈地向泉边荡漾开来,像一朵朵小花竟相绽放,周边伸过来的青草叶片,也随着雨滴的敲打,一颤颤地点着头。落在泉水面上的雨滴跳跃着,溅起了一簇簇细小的水柱,旋即隐没在泉水里,青草叶上的雨水晶莹莹地滑落下来,湿润了泉边的沙土,在逐渐变强的晨光里泛出了醒目的赭褐色。有几滴打在额头上,顺手一摸,满脸的滋润,再抬头看时,整个镇子都湿漉漉的了。
泉水涌出来,汇入后河的水流,潺潺地向镇子里流去。河水悄然升起一团雾气,像淡淡的烟云笼罩,在通往临沭的老公路双孔石拱桥下氤氲着。这时桥头的超市里响起了咳嗽声,路两边的茶坊、酒肆、饭店、肉铺、药店、杂货铺、网吧的卷帘门响动起来,雨水把门前的青石板或红石板打湿了,像刷了一层桐油,黝黑油亮,透着岁月的沧桑和厚重。门旁一个个招睐客人的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七百多年的镇子时光,就在这样不断重复的新鲜和迷离中飘流过去了。
街巷里穿行,闻到一种香,是那种直钻鼻孔和心窝的香,看了招牌和幌子,才知道是“泉王”煎饼铺,煎饼为板泉历史以来家庭必备的主食,传统做法是用人力石磨磨糊,用生铁圆鏊烙制,现在多用电动石磨机器烙制,采用五谷杂粮制作,麸皮也会用石磨碾磨精细伴随其中,粗粮细吃,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润肠通便,促进人体毒素的排出,味道本色的粮食香味,口感劲道润滑,可卷菜,可泡汤,下至孩童,上至耄耋皆可食!现已成为馈赠亲朋,求学外出必带美食!
不只是煎饼香,还有莒阿公路西侧的“谷记”锅饼店的飘香,这里的锅饼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先用面因子与面粉一起掺和,然后用压杠压约四百杠左右,如今使用机器和面,工时减少十倍,当面团揉到柔软光滑时,整成里薄边厚的圆形,并加盖自家“谷记”堂号印记,放于平底锅中,用小火慢炖,一个锅饼约九十分钟即可出锅。刚出锅的锅饼色泽金黄,麦香扑鼻,吃之香脆可口,黄橙橙的锅饼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站在新开发建设的“秀泉”小区住宅楼的十二层顶上,镇子在雨雾里的全景可以尽收眼底,岚济路、莒阿路和老公路上林立的商铺透露着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前村、后东、后西和西庄成排的红砖瓦房脊,就好像一片红色的翅膀叠压着翻扑着,府前街尽头的镇行政办公区在绿树掩映下安稳而静谧,泉眼和后河南侧的中学响起了学生出操的铃声,继而有校园操场上学生跑步长蛇般的队形呈现在眼前。
以前从没从高空中去看整个镇区,这个角度的镇子形成的图景,让我产生了由衷的震撼,以前后河河底和河南老街的繁荣景象,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看,那真是另一番感受。转身向东看见了后河,像向着镇子奔跑的一群绵羊,从东、西新庄的丘陵沟壑里奔流,经过中学北边的一座小坝,以瀑布飞流的力气,摔进下面地河床上,蜿蜒着伸进了镇子的心脏,在老公路西侧以纤细的身段展现出了她的姿势。
贯穿镇子东西的河流,此时蒸腾起了水气,在两旁的杨树林子里晕晕的,似一条弯曲的丝带,带有惺忪的妩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县立的板泉中学读书,读完了初中又读高中,后河河底和河南沿的前村老街不知走过了多少趟,后河河道在哪里拐弯,在哪个地方有漫水桥,哪片沙滩上的泉水好喝,老街上铁匠铺的幌子、图书文具门市部的大屋、张家中药铺的门楼、每棵水泥电线杆的位置都熟稔在心,到现在仍常常出现在梦里。
那时的大集就安在后河的河道和河南沿的前村老街上,每逢山会,周围十里八乡的生意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大好的机会,提前两三天来这里安营扎寨,西有临沂的八湖、于埠,南有临沭的韩村、下庄,北有大店、小店,东有坪上街、坊前和十字路,他们有的赶着马车,有的用手推车,有的拉着地排车,驮着很富有的东西,在这两处集场摆摊招睐四处前来赶山会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街西头,卖布料的,卖衣服的,卖杂货的,各个摊位都用木棒或专用的架子撑起来,上面蒙上防雨的塑料布或黑蓬布,里边竖摆和横摆着各色布料、好看的衣服和玲琅满目的日用百货,高高的样子,得仰头才能看见哟喝的生意人,太阳还没升起来,摊位中间的通道里就挤满了赶山的人。
后河河底的山会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阳光刚从老公路边的树林里照进河道,整个河底上就有赶山会的人,在橙色的光线里涌动着,阳光打在他们的充满希望的脸上。很快,鲜货市上泛出了腥涩的气息,在河水边沿一长溜地摆出了鲤鱼、鲫鱼、细鳞鱼、鲇鱼、河虾蟹等各类鲜鱼,若是在春季山会,还能很稀罕地看见刀鱼、白鳞鱼等海鲜;青菜市紧邻着鲜货市,摆着一筐筐的菠菜、萝卜、豆角等蔬菜;苇席成卷地在河滩上摆出来,帐篷下面的汤锅里冒出了热气,案板上响起了切肉的声响,牲口市上间或传来驴骡和黄牛的叫声,老公路西侧的说书场上,说书人穿着大襟褂,慢慢腾腾地将竽鼓从黑布袋里掏出来,几乎就在竽鼓响起的嘭嘭声,跟说书人抑扬顿挫的高低声碰撞起来时,河道里就熙熙攘攘地鼎沸起来。(文/阳光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