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古韵悠悠牛灯戏 怀宁县“非遗”节目陆续上演

  春节期间,在怀宁县洪铺镇街头,牛灯戏等一批被列为“非遗”的节目陆续上演。这一系列的“文化盛宴”,让当地群众重温和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增添了年味。“我们看牛灯戏很多年了。他们唱得原汁原味,很有特色。特别是那头黑牛一出场,孩子们最爱看了。”该镇白云村村民谢忠云说。

  “牛灯戏”自古有之。相传唐朝初期,名将尉迟恭遭贬至江西鄱阳湖一带。他亲学耕田,边耕边唱。其后人在元朝时迁至怀宁县洪铺镇汪河屋,从此牛灯戏在该地世代相传。2010年,“牛灯戏”被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现在,“牛灯戏”成了怀宁县民间一种戏曲演唱形式,表演一次需要二三十人共同出演。它融合了京剧、越剧、徽调、怀腔等诸多剧种的声腔。每年的春夏夜晚,演员们用黑纸扎成水牛,走村串庄地表演。所演剧目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孙猴子开路》等。

  牛灯戏的唱腔结构以高腔散板为前导,演唱时多用领唱、帮腔形式。常见的是一人唱众人和声的场面。其唱腔风格以及节奏都近似乐佛调(石牌高腔),唱词有长短句及齐言两种。在正月十五、春末夏初之夜,演员们燃起蜡烛逐村进行表演。牛灯戏从歌到戏,由田野小调到唱腔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沧桑曲折,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特别是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据了解,怀宁“牛灯戏”为洪铺镇白云村汪氏家族所独有,明代时就有“汪家班”,现只有该村年近八旬的汪传祺老人能够演唱,其家族有8人得以传承。“牛灯戏始唱于15世纪,历时600多年。”传承人汪传杰说,传承“牛灯戏”按择优取之的制度推行,家族中谁唱得好即可传承。“长辈们演唱时,晚辈则在一旁边听边学,加上父辈们平时日积月累教导,牛灯戏就这样在汪氏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他说。

  “目前,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因受到现代技艺冲击而面临失传,牛灯戏尤其如此。我们正全力以赴保护牛灯戏。”怀宁县文化馆馆长徐小平介绍,该县近年已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习所,积极开展牛灯戏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全面搜集它的文字、录像、录音等资料,深入挖掘潜在的民俗精髓,“不仅如此,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牛灯戏非遗传人走进校园,现场传授技艺,让学生了解和继承非遗文化,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