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人对他很熟悉,他写过N多篇有影响的新闻力作,提出过崭新的新闻理论,是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导;文学界的人对他不陌生,他是第一个对杨朔散文模式提出批评的人,自己本身也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等;学生们对他印象深刻,因为大家都曾背过他写的范文,比如名篇《晋祠》,除此之外,他还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是入选大中小学教材作品最多的当代作家!他就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在4日举行的“美丽泉城”文学作品研讨会上,记者对这位 66岁的老前辈进行了独家专访。
梁先生说,他以前多次来过济南,以为她不过是北方的一座普通的城市,对她的水没有什么概念,还误以为她的泉水来源于黄河。这一次,他乘坐游船,顺着护城河看了一圈,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济南泉水比晋祠美上一百倍!”他不无夸张地说。他对护城河两岸的植物、趵突泉的持续喷涌、历下亭的古朴印象较深,“这城中有片水,水中有水鸟,真是难得啊。”在大明湖水面上碰到几只鹭鸶,他惊异地感慨。而他印象最好的是黑虎泉一带似玛瑙一般汩汩流淌的清澈泉水。他还以漓江为例作比,认为漓江其实很小,但全世界的人都涌了过去。江南有那么多玲珑小镇,它们那么小巧,而济南有这么一大片水域,一定要宣传好、规划好。当听记者说起济南马上要办泉水节以及济南泉水正启动申遗程序时,他很感兴趣,评价说这是好事情。梁先生最后还跟济南套上了“近乎“,“我的家乡霍县曾经跟济南在一张圣旨上的。”他解释说,在河南济源见到过朱元璋的一道圣旨,提到了天下的“四渎”、“五镇”,内中就提到了山西霍县与山东济南。
从护城河重新上岸,满目高大的现代化建筑,梁先生又仿佛自言自语道:“得重新认识济南。只是想认识她的时候,她又悄然改变了。”
梁先生认为,举办此次专门以写济南的文学作品为中心内容的专题研讨会,在他的记忆中,在全国是第一次。它能让作家们坐下来,静下心,共同研究点理论上的东西,是一件有意义的实事。“文学对一个城市来说,是灵魂,是眼睛,是翅膀。文学这一脉太过顽强了,火灭不了,水冲不掉。对一个地域的文学资源,包括它的各种要素要好好挖掘,这对当地的文学建设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他还即兴赋诗一首《咏李清照》:“气压江城十四州,寻寻觅觅为谁愁。人杰鬼雄说青史,帘卷西风对残秋。”博得与会者一片掌声。
梁衡文学方面的贡献之一,在于他是第一个批评杨朔散文模式的人。我跟先生聊起此事,他回忆说,那是1984年的事了。这一年,在全国10所高等院校18位专家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第一人”。而杨朔的多篇散文创作于1961年,正值大饥荒年代,苦难的现实一点没有影响到他赞美社会的激情。因此他的“台阁体”式歌功颂德的散文渐渐引起一些质疑和争论。梁衡便是最早对杨朔散文提出质疑的人,他在《论“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一文中,指出杨朔模式的本质是假,是一个叫人“忘记自我、为空头政治服务的假模式”。在原载于1984年《山西文学》的《真实,散文的生命》中,梁衡认为,杨朔的散文是“主题先行,人物紧跟”。
事实证明,梁先生的批评是大胆而且准确的。到上世纪末,随着新一轮的“重写文学史”尘埃落定,杨朔散文从云端降回平地。在陈思和1999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关于杨朔散文的论述,仅仅是“时代抒情”概述下几句对“杨朔模式”的简单交代。
作为一名理论家,梁先生对文章做法研究颇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指出了文章的“二为”: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思想在于立意,美在于意境。“枪无思想是烧火棍,文无思想是传声筒。”他尤其强调文章的立意,“立意决定文章的成败。自古文章比高低,不在词句在立意。”他还饶有兴趣地提到影响中国历史的10篇政治美文。这10篇美文就是按照他的“二为”标准选定的,梁先生认为,在中国2000多年的文章写作史上,这10篇美文光彩夺目。按照时间顺序,它们有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最新的一篇就是的《为人民服务》。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