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游戏台词 » 正文

2019香港国际纪录片节奖项公布

  前身为「华语纪录片节」的香港国际纪录片节颁奖典礼于10月12日下午圆满举行,典礼上公布奖项得主,包括华语纪录片竞赛、香港奖及国际精选影评人奖。

  贴近云林六轻石化工业区的小学,因污染问题而多次迁校,学童家长最后选择留在有风险的原校上学,本片试图探讨这个决定和六轻公关刊物《亲亲报报》的关系。

  詹皓中,大学时期学习社会工作,现为导演,作品包括《在云里》及《框里的你》,多部作品获得影展奖项。

  北京昌平区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被拆迁,两位校长与教师力图保留学校,惜徒劳无功。至于其学生,则要离开出生成长的地方,回到陌生的「家」。

  六十年代台湾传奇禁歌〈塩埕区长〉盛载高雄花街的风月传奇,本片探索这首歌以及歌中主角郭万枝的故事,刻划一个纷乱的时代。

  卢彦中,曾担任配乐,现为影像工作者。创作多关于台湾土地之独特人物、体制外艺术家,与台湾野史。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两个台湾原住民女孩,希望凭努力走出困局,但受环境所限,屡屡受到挫败,她们最后能否破茧而出呢?

  贺照缇,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创作之余亦投入培训新生代导演。作品包括《我爱高跟鞋》和《台湾黑狗兄》等。

  母亲因误信,致虐杀儿子而身陷囹圄,离家已久的女儿重回这破碎的家,思考亲情和生命的意义,并希望重新建立这个「家」。

  老苏三十年来飘泊在外省谋生赚钱,现在年事已高,希望带着女友回乡生活,但村里已物是人非,且要为当年抛妻弃女付出代价。

  潘志琪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作品包括《侦探》、《迷藏》、及《天堂花园》。

  三位香港资深舞蹈家梅卓燕、伍宇烈和邢亮,透过对话和即兴的舞蹈,表达对艺术的看法及回顾走过的足迹,影片为香港现代舞一重要纪录。

  又一山人(黄炳培),毕业于香港工商师范学院设计应用系,现为广告导演。黄氏的工作涉猎艺术、设计、摄影及广告,其作品多次获奖。

  一群住在深水埗桥底的露宿者,日常受尽白眼,不时被政府人员驱赶,幸有牧师带同义工送上关心和帮助。

  阿当与芸达夫妻二人鹣鲽情深,但妻子脑退化症日渐严重,渐陷入失语状态,丈夫重温昔日的录影片段,希望唤回往日快乐的记忆。

  贤美诗卡为波兰导演、编剧,毕业于西里西亚大学广播及电视系。创作范围包括纪录片、剧情片、舞台及广播戏剧,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影展获奖。

  「古拉格」是俄语「劳改营管理总局」的音译,是苏联自1918年至1960年设立的劳改营,用以囚禁异见人士及普通罪犯,估计有超过五十万囚犯死亡,一批幸存妇女忆述当年在劳改营的遭遇。

  尤洛斯奇亚1971年出生于莫斯科。1998年凭《讨厌》于学生奥斯卡奖得纪录片铜奖,其后于探索频道、国家地理杂志、历史频道、绿色和平和动物星球工作。

  单身的导演已四十岁,希望用人工受孕拥有自己的孩子,由于法律所限及身体情况,求诊过程困难重重,未知她能否如愿以偿。

  丹尼苏娃为俄罗斯记者、导演,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俄语系,曾任多份国际刊物的影评人、音乐记者。其首部纪录片《回家》省视导演身为克里米亚原居民的生活经验,《求子记》是她第二部长篇纪录作品。

  纽约巿郊的环保回收站,是黑工、流浪汉和拾荒者的聚脚点。他们除了在这里谋生外,也获得少许温暖。

  罗拉,生于1979年,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学习电影导演,曾在多个国家任剪接,摄影,编剧和导演。其作品在超过三百五十个电影节放映,获奖约一百个。

  亚利阿加,生于1969年,曾执导八部剧情片。其作品曾经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包括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和欧洲电影奖等等。

  由采风电影举办的首届香港国际纪录片节将于十月四日开幕。香港国际纪录片节前身为「华语纪录片节」,自2008年始,连续举办十一届。为进一步推广纪录片艺术,今年影展扩展为国际纪录片节,吸纳更多世界各地优秀的作品,借此拓阔观众视野。

  本届纪录片节共放映来自十二个国家及地区的六十五部作品,共有四十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导演及制片人员出席影展。内容分为五大单元,包括「国际精选」、「波兰纪录片专辑」、「华语纪录片竞赛」、「香港作品选」及「讲座及大师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