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张爱玲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描写精妙尽显才女的风貌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不知不觉时,一分一秒就从指缝中溜走。曾经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曾经淳朴优雅、红颜青丝,不经意间就被迷茫、惆怅、孤独以及苍老等代替。

  春天里芳草鲜美、百花争艳,可是春去秋来,一片落红难缀。杜甫感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李商隐惆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也低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此伤感的场景,让另一位才女也唏嘘不已。下面介绍张爱玲的一篇散文,描写精妙,尽显才女的风貌。

  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唯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予人们生命,赋予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

  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她把眼光投向了婚姻、爱情、家庭等一个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并让其自演自绎,逐步呈现其矛盾、压抑、自我冲突,以及各种丑怪畸形的深层面貌。张爱玲曾在上海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13岁那年,她在圣玛利亚年刊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散文《迟暮》,难以想象,一位豆蔻少女竟然能描写得如此精妙。

  作者开篇先烘托氛围,东风冉冉、柳絮轻扬,细草芊芊、游人如织,在这美好的春天里,繁华的春景令人目不暇接,一切都变得有些狂乱。可是一个孤独影子的出现,立刻与周围的大好春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她朦胧睡意、空虚怅惘,悲怨自己黄金时代的遗失,感叹青春如流水一般流逝,更担心以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这一刻,读者仿佛看见了丧夫后的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阵悲吟之后,只好无奈地独饮“三杯两盏淡酒”。

  张爱玲家世显赫,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都是清末名臣。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可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没有让她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反而使她觉得非常压抑和痛苦,于是她的笔下人物也显得如此扭曲。

  你听作者娓娓道来,“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如此阅历丰富,应该不会再对什么感到意外,可是因为“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唯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于是女主人公开始躲避挚友,甚至就连而花鸟风日都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张爱玲虽然只是一位中学生,却将心理刻画得如此细腻逼真,一定是她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她的家族中,就有人“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正所谓美人迟暮、冷泪凄雨,青灯古佛、欲语难诉。

  作者当然不愿这种悲观情绪影响读者,而是希望启迪大家,虽然芳华易逝,也不必痴痴忧伤。正如龚自珍所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就不怕衰老,更无惧得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