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沈從文家書中的稱謂

  倘若你看見一封信抬頭稱為“三姐”,自然,落款者不外某“妹妹”或“弟弟”,這裡一封信的落款人卻怪,是“二哥”。搞不懂,哪個大,誰是“姐”誰是“哥”呢?

  再一封信,抬頭稱謂“小弟”,下面該是“大哥”“二哥”或“姐姐”吧,不,是“爸爸”。這兩封信的寫作者,便是沈從文先生。

  近日有暇,把先前不曾多讀的《沈從文全集》中數卷信函翻翻。不承想漸漸入味,一卷卷下來,收益頗多。其他暫不談,先說一點小小有味的地方:家書中的稱謂。

  從“全集”看,最早留下的家書,是沈先生新婚不久返回老家時,滿懷一腔濃深愛意,一路寫給妻子的沿途風景和思念心情。這些文字的清麗妙絕,讀過的朋友當不易忘懷。其中對妻子稱謂,就怪有意思,是為“三三”。想想,大約因為妻子張兆和在家排行第三之故,而沈從文的自己的落款卻是“二哥”,這也是沈從文在家的男子排行。這些絕妙文字,沈從文有時專門標注“三三專利讀物”,意味深長。數十年后,除這些信,受信人的幾封回信還存留著。張兆和的稱謂,應和著沈從文自署的“二哥”“從文二哥”“親愛的二哥”,落款由“兆和”而變為“三三”……

  之后多年,沈從文夫婦多有別離。當時無有眼下電話便利(極稀罕少用),一切得靠書信。幸虧如此,我們今天能夠得讀如此有味有情有實感的文字。全面抗戰開始,沈從文匆忙間離開北平,由天津、武漢,至於湖南、雲南……一路倉促,可一路書信飛送不斷。此時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感情成熟,可依然濃厚。沈從文去信稱謂,稍稍老成:“三姊”“三姐”,落款一會兒“二弟”,一段時間卻成了“四弟”(用的次數不少,不能知道是否用了家裡男女同列的排行),還有一封托人轉交的信,落款居然用了“四弟兆頓首”,這夾在中間的“兆”,究竟是匆忙寫錯,還是思念過度所致,無從想象……張兆和的回信,也有趣。一般抬頭稱謂“二哥”,偶爾還用了“碧”。這大約是由沈從文筆名“上官碧”而來。落款往往是“三妹”“三”“三三”等。

  到了1948年底,由於巨大的社會變革,沈從文遭到很大沖擊,他的精神有些承受不住。友人們非常關心,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將他請到城外的清華園,希望能夠給他一個安靜養心處所。此時的他,內心十分脆弱,他給張兆和寫去很短的信,稱謂是“小媽媽”。想來,此時他需要溫厚卻博大的母性撫慰,夫人不是媽媽,他就添加一個“小”來區別。在這一時期內,沈從文用過數次這一稱謂。在后來的歲月,這個“小媽媽”漸漸成了沈從文常用來稱呼夫人的稱謂。在此非常時期,張兆和也給予了他必需的援手。她被安排到華北大學學習,在給家裡寫信時,也既仿著孩子,同時應和沈從文的信件,如此稱謂:“爸爸,大弟小弟。”

  “爸爸”是家中的主干,是撐起整個家的柱梁。病中的沈從文讀到這樣的信,內中涌動體味的,不是一般的情感,是深入的觸動吧。此刻,我們對稱謂的揀擇,是否也會生出不一般的領略?

  除去非常時期的非常稱謂,沈從文的其他家書,稱謂也多有變化。1952年前后,沈從文去四川參加土改。其中多封家書,沈從文稱謂張兆和“叔文”。這是否張兆和曾經的筆名,或許是他們之間的約定名,收有這些家書的《沈從文全集》下也沒有注釋何意。筆者妄猜其中一字。中國古代父輩稱謂是“伯父”“父親”“叔父”。“叔”為三,張兆和排行三。這是否“叔”的由來?“文”字究竟何意,不大好猜出。

  沈從文家書中,極少時興詞語,可這次土改,大約受各方或現成語言影響,極偶然的,也出現過一二。譬如一封寫了好幾天(每天日子新標注出)的長信,不知為何,抬頭居然是“三姐、虎虎、龍龍各位同志”一長串。夫人,兒子稱“各位同志”,不知是否剛寫了其他發言文章所致。家書中,這般顯著帶有時代特征用語,極稀罕,故此略覺有趣。

  1956年,沈從文外出。在濟南上海寫給張兆和的信,稱謂多端:“兆三姐”“兆和三小姐”“兆和三毛姐”“三三”“三姐”……筆者從中感覺,是心中靈泉涌動,是對家人鮮活的愛,以及對豐富文字不竭珍愛,使得他的稱謂也灌注有了創作的探求精神。

  第二年,沈從文去了青島。這裡是他的福地。在這水天一體的環境裡,他順利寫出了第一批真正成熟的作品,同時使愛情獲得呼應。此刻他的家信稱謂,又一次成了親切的“小媽媽”。當然,這內中沒有了孩子的悲郁,而是童稚的歡喜心情。

  1961年底至1962年初,沈從文有一次去南方多地的出游經歷。這次外出,以小說散文名世的沈從文,在他人“激勵”下,居然寫出了一批后來登上《人民文學》等報紙雜志的舊體詩歌。一個數年基本沒有文學創作的作家,此時心情之愉悅,可想而知。這些,在他的家書中,表現得尤其突出。給張兆和的家書,稱謂不僅用“三姊”“三姐”,且多處有“小媽媽”的親昵,還有一處,用的是“二伯媽”。

  為何稱“二伯媽”?由這些信中內容,才知道他三弟女兒此時由老家領至北京家中,他給侄女去信常常自稱“二伯”,張兆和此時,不正是“二伯媽”麼?人們常說沈從文小說散文別開生面,由此看去,他的思路還线年,張兆和到京郊順義農村參加“四清”工作。沈從文生活能力較差,平常多靠夫人照料,此時張兆和離開時間長,沈從文有些不慣,便常常給夫人寫信說話問候。此時的稱謂極親昵,除了“兆和”“三姊”外,多封信都直稱“媽媽”。去信多而繁密,讓其他人很眼熱。張兆和隻好在回信中告誡沈從文:“信最好裝在一個信封裡寄來,已經有人說我‘家信頻繁’,雖屬笑話,也應注意。”沈從文此時已經六十多歲,他的精神、作為,僅從家書看去,還是個小“青年”。

  到了“”,一切皆不安。1969年底,沈從文棲身的單位將老人“下”到遙遠的湖北咸寧干校。當時指派下去的有十八戶。到歡送會時,剩下五家,到真正動身,隻剩下沈從文等三戶老弱。這次出去,是把戶口也遷下去的,所以沈從文做了不能回到北京的打算。一人在外,生活能力較差的沈從文,內心一定寂寞壓抑。這個時期他給張兆和的家書,稱謂基本是直呼其名“兆和”。很少變化,連“三姊”“三姐”也少用。直到后來從湖北回北京一段時間,漸漸才回復到稱“三姊”,間或“兆和”。

  回京后的一個時期,沈從文漸漸恢復了生活及寫作熱情。為那部由周恩來布置的有關古代服飾研究的著述(正式出版名《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他投入了幾乎全數精力,飲食、睡眠、洗漱……似乎都不在意。此外,好心意的沈從文還不停邀約及在家接待各路來訪者,為大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的行為方式,打亂了整個家庭的生活。極為狹小的住房空間,無法承受。有時客人來了,張兆和隻能站到廊下小小廚房。長時間如此,沈從文與張兆和產生矛盾。這時候,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了長長的一封信,試著解釋一切。這封信的稱謂,他再次用了許久不用的“小媽媽”,表現了他的誠懇態度。讀這封信,可以了解沈從文當時、甚至長久以來的意態心情。

  以上我們較為集中記述沈從文給夫人張兆和書信的稱謂。其實,他寫給孩子的信件稱謂也有意思。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成了家庭中可以討論問題的對象,沈從文便開始寫信給他們。從《沈從文全集》看,除去早年一封稱謂“小龍兒”,表面寫給大兒子沈龍朱(寫信時4歲),其實說給張兆和的信外,最早寫給孩子的信,是1951年。

  此時大兒子17歲,小兒子15歲。沈從文提筆的稱謂是“龍虎”或“龍龍虎虎”,好威風。沈從文大孩子名“龍朱”,小兒子“虎雛”,均得自他的小說人物。自己的落款,稱為“爸爸”。可沈從文是富有創造的作家,未久,寫給孩子的信,稱謂開始變化。稱小兒子“小小”,並稱大、小兒子“龍虎弟弟”。再往后,稱大兒子為“大弟”,小兒子為“小弟”。落款有時“爸爸”,有時就是“從文”。這樣的稱謂,數十年沒有大變化。將孩子看作“弟弟”,自己就擺在兄長位置。是平輩(等)而非長輩。

  這樣稱謂顯現的彼此關系,對孩子態度就一目了然。后來多年,盡管沈從文處境並不順好,可從父親去世后沈龍朱講述“家事”的一部書及沈虎雛所寫《團聚》等文章中可以曉見,父親營造之平等、自在交流的家庭氛圍,真個“如兄弟”一般。這一點,可以給多數家庭一點教育的啟示吧。

  可是,無論龍朱、虎雛,甚至夫人張兆和,都是在沈從文逝世后,通過閱讀他的大量文字,才覺著並不完全“認識”這位被人稱頌的“天才”。用張兆和的文字說就是:“……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稀有的善良的人。對人物機心,愛祖國,愛人民,助人為樂,為而不有,質實朴素,對萬匯百物充滿感情。”這段話,寫在《從文家書》的后記裡,我們上面援引的種種稱謂,包含其中,成為體現這位“稀有善良人”的部分。筆者試著將它們專門揀擇出來說說,雖無多少深意,可也算接近這位杰出作家,向其表達由衷致敬的一點小小心情罷。(楊建民)

  人民網文娛部發起人民戰“疫”文藝作品征集,現向廣大文藝工作者發出號召,鼓勵文藝工作者用文學、美術、書法、攝影、曲藝、戲曲、短視頻等形式,凝聚眾志成城的強大正能量,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積極配合做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人民網共同發起,聯手多位知名設計師和十家美術學院,開展疫情防控相關主題海報設計公益活動,為戰“疫”凝心聚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