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席慕容散文精选:前尘·昨夜·此刻》精选席慕蓉各个历史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很多是在国内首次发表,其散文名篇《成长的痕迹》《我的记忆》《夏天的日记》《永远的诱惑》《欲爱的神殿》《在那遥远的地方》《风里的哈达》《丹僧叔叔》《额尔古钠母亲河》《夏日草原》《异乡的河流》等都名列其中。《席慕容散文精选:前尘·昨夜·此刻》代表了席慕蓉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席慕容散文精选:前尘·昨夜·此刻》由蒋勋撰长序推荐。诗性散文荟萃,感悟沧桑人生,轮回岁月!《席慕容散文精选:前尘·昨夜·此刻》代表了席慕蓉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精选其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更多是最新作品,其散文名篇均名列其中。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1968年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及1987年台湾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在国内外举行十余次个人画展。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五十余种。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油画及素描专职教授。现为专业画家,并为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南通工学院及呼伦贝尔学院五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亦是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当然,我也有我自己的童年,我自己的故事。我生在抗战末期的四川乡下,我知道那个地方叫做金刚坡。也许有些曾住在那个地方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这三个字,而这三个字马上带给你们不少的回忆,那我当然也很替你们高兴。不过,这个地方能给我的唯一的印象,就只是那一朵蓝色的鸢尾草,一朵开在湖边的蓝色的花。
我小的时候,人很胖,头又特别的大。妈妈说:常常在一转眼间就看不到我了,马上就知道,一定又是从山坡上哪一个地方滚到坡下面去了。大家只要到山坡下面的草堆里去找,总会找到我这个小肉球。奇怪的是,我很少哭。每次也很少会受伤,所以每次也都只是让大人们虚惊一场。等到刚把我摆到小椅子上坐定,大人们才刚一转身,我又会没事人似的爬下来,然后,又一个滚,又带着草和泥,滚下山去了。
大概,这朵花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生命里的,我只记得我身子前面有一丛杂草,头顶上是一片浓密的树阴。我大概是在一个小树林的边缘,林子里面有一个湖,(也许是个池塘,可是儿时所有的池塘对我都像一个大湖。)而这朵花就开在杂草和湖的中间,好蓝好大也好香。
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见过同样的花,有时候我说给别人听,别人也不知道那朵花该叫什么名字,也并不太感兴趣去替我查植物大全。有更多比这个事情还重要的事要做哪!谁能管那么多闲事。
可是我心中却一直很想念这朵花的。一直到有一天,读大学了,和同学们去北投公园写生,在一条小径的转角处,我看到这一朵花,和我小时候看见的那朵是一个样子,一样的蓝,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香。可是,我已经很满足了,马上到处去找国画老师,找到他后就赶快问他,在路旁长着的这一朵花叫什么名字?林老师说:“这是鸢尾草。”
这就是鸢尾草,我生命里的第一朵花有了名字了。同学们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一个人站在这朵花前很久,一阵微风吹来,小花就会颤动几下子,而我的心里忽然觉得空落落地。童年时那朵蓝色的回忆竟然在我心里占了这么大的分量,一旦替它找到了名字,它却在名字前面显得黯淡而模糊了。曾经是那么清晰的一朵蓝啊!
我的另一段童年是在香港度过的,那时候外婆和我们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她总带着我们三个小的出门去散步。我们先走过电器街,然后后面就是星街和月街,走完这两条街,就面对着二马路的一块山坡了。实在算不了是一块山坡,不过,在香港那个寸金尺土的地方,那一块绿色对我们已经很够了。山坡下面有~条石阶,一直通到左边的半山公寓上去。每天早上,外婆就会在山坡前面做一段晨操,然后就在石阶上坐下来,看我们三个小孩在坡上面奔来跑去。我还记得弟弟那时候大概才刚会走,穿着一身紫红色的毛衣裤,跟着我和妹妹的后面转来转去。我们常常故意躲起来,弟弟找不到我们以后也不会哭,总是一转身,两条小腿软软地,向山坡下面的外婆跑去了。当然有时候免不了会在草地上跌一跤,我们就会满怀歉意地跑出来,把他扶起来再和他好言好语地玩上一阵子。
这本文选的基础,原是由陈义芝教授主编,台北九歌出版社的“新世纪散文家系列”中的《席慕蓉精选集》所奠定的。
现在由武汉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架构不变,但是从原来的五十二篇增加到七十多篇,这是由于横排方式而让篇幅得以增加的缘故。
对我来说,绘画才是我的正业。然而由于生在乱世,从年少时开始,心中总是有许多疑惑,所以在成长的过程里,一个人总是且行且诖记,以文字作为依附,自问自答。是诘问,也是反省;是记录,也是整理。
所以,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我或许可以说,“绘画”是我的理想,“诗”是我的痴狂,而“散文”就是我的生活笔记了。
既是生活笔记,因而,在这一本文选里的文字,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技巧,几十年写下来,也谈不上有些什么文学上的“突破”或者“进步”。
可是,今天晚上,在灯下打开出版社寄来的新书三校稿,逐篇细读之时,恍如与故人重新相见,不禁要感谢那个年少的我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昨日,仿佛清香犹在,光影犹存……
从十几册散文集之中选出来的这些文字,基本上是依着出版的顺序排列下来的,因而也是依着时光流转的顺序,我不需再多言。
不过,由于近二十年来在蒙古高原上的不断行走。“生活笔记”写到此刻,好像也变成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