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沈从文散文集》作者沈从文创作于“用笔比较成熟”“一生生命力最旺盛”那几年的散文作品,是他探索生命奥秘的艺术结晶。这时他已把自己的艺术使命定位在对生命的探索上。他为探测生命的深度才去涉猎“爱”,他认为“爱就是生的一种方式,知道爱的也不并不多”。他为之默默追求的艺术理想是“我实需要‘静’,用它来培养‘知’,启发‘慧’,悟彻‘爱’与‘怨’等等文字相对的意义。到明白较多后,再用它来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烛虚五》)了解和理解沈从文的这一艺术哲学,对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评价他的散文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30年代知名作家。15岁离家到地方部队当文书,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1922年到北京,在北大旁听,结识了徐志摩、郁达夫等,开始发表充满自叙色彩的作品。1928年南下上海,与丁玲创办文学期刊,又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返京,并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战后回北大任教,同时主编报纸副刊。自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代表作《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