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汪曾祺散文的8大特点学会一半受用终生!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是在他晚年写成,在经历了解放时期、岁月后的沉淀和发酵后,汪曾祺的散文以一种“闲话”的方式缓缓铺展,流溢着诗性和谐:汪曾祺散文有着个人化的题材、平实的叙述以及极具生命力的语言风格,从而构成平淡闲适中的诗意盎然;他对于民间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排以大量笔墨记述和描写,他的散文甚至可以做为“风物志”,在民间立场之下隐藏着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

  那么,他的散文都具体有哪些特点呢?哲学诗画今天为你整理了下,一起来了解,学习。如果你是写作爱好者,这8个特色更应该牢记于心,运用于行。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在人物对象中倾注很多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和济世关怀,由于这个特点,汪曾祺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士大夫”,中国作协给他了一个非常准确的称谓: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风土作家。

  在汪曾祺的文章里,事物很随意的出现,人物很随和的被描写刻画。没有结构上的复杂编制,一切都是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如小桥下的流水,浅吟低唱,充满着生活的灵动,风流的雅趣和景色与人内在的和谐之美。

  汪曾祺的散文很平,即平凡、平静、平淡,但在这“平”的背后,又蕴含着无尽的生活和生命之美。比如他的那篇《槐花》,把女性的内在美刻画的直入人心,而且这种美是与自然,与人性,完美的结合在了一切。

  汪老的语言看似平淡,其实极其丰富,流动,带着人性的闪光,内容上不干瘪,往往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汪老出生在战争年月,成长在时期,晚年才开始大量创作,无论社会如何动荡,人世如何变幻,他始终秉持着一种“左看看、右看看”的非功利非世俗态度,这种一种极其难得的文人态度,对于现在的作家来说,是一种值得学习且珍贵的人格品质。

  想要出好作品,写出好文章,就不能太功利。在汪老身上,那种纯粹的文人风度,学识,乃至气质,被集中到了一起。

  大家一致认为,汪老在作家之后,是个不折不扣的民俗大家,就像马未都一样,身份是收藏家,但实际对很多领域都有过不错的钻研和认识。汪老对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体察细微,常常可以把一些小事情描写得如“现实再现”,就连吃土豆,烤红薯,挖野菜,都能得出不一样的人身体悟,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汪曾祺的散文中没有设计多么精妙的结构,或者由远看到近,或由时间顺序,讲通事物事情就好。他的文章,在结构上平易自然,在叙述方法上致力于内在的节奏感。这是汪曾祺散文中“神不散”的部分,即叙事的内在节奏。

  他的散文内在和谐。这种内在和谐表现在其一是语言的和谐,多杂糅许多口语化语言,“眉子”、“火食”等。口语化语言的出现非但不会显得文章低俗缺乏文学性,反而应和了汪曾祺闲话式的特点,更加平易自然。其二是草花随处见,鱼鸟信手拈,以一种“入世”的态度观世界,品人情,体现一种生命内外的和谐。

  汪曾祺民间立场下的视角达到了作家和读者的和谐,其散文以“滋润”的态度为读者带去温暖。这种心灵滋润是全方位的一种审美自觉,虽定位于凡人小事,却用平视的眼光向读者揭示出一个平和、温暖的世界,从而轻松愉悦的实现了作家和读诗的心灵互动。

  和汪曾祺同时代的作家大多重视“反思”文学,而这时的汪曾祺却和世界和解了,与自己和解了,尽管他也经历了,受到了一定的精神冲击。对此,他说:“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暖。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

  汪曾祺一生波折,晚年非但没有满腹牢骚,更没有一味怨恨,而是用一颗温暖的仕子之心,为我们带来了纯文学上的精神享受。这种儒士之气,在困境之后的超然人生态度,进退有矩,为中华文明再添一笔随和平淡的人文美景。

  在一次聚餐中,素有美食点评家之美誉的汪曾祺被人問道:“汪老师,在中国美食中,您最爱吃哪道菜?”汪曾祺听后,沉思了一会儿,回答:“我最爱吃的一道菜叫‘语言’。”

  汪曾祺笑着解释:“中国美食品种繁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到一家酸菜鱼馆就餐,店铺墙上张贴着温馨提示——‘细吞慢嚼,品人生香美滋味;狼吞虎咽,尝莽撞利刺苦头’。我觉得这是富有哲理的语言,很生动形象。这类语言通俗易懂,又暗含经营特色、食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寥寥数语,藏做人道理,展做事风格。语言要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懂。这也是语言的重要标准,那就是准确。”

  停顿了一会儿,汪曾祺继续说:“‘喝人间仙境,饮尘世苦甜。’这是我在一家咖啡馆看到的。文字言简意赅,但道出了人生的境界,可谓一语双关,让人回味无穷。”

  那个提问者蓦然明白,美食不仅是为了填满胃,更重要的是,要展现美食文化,这才是一份精神菜肴。通达做人道理,通哓处世哲学,通往人生精神境界的高峰,这些朴素的载体,便是语言的魅力的具体体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