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散文美句 » 正文

散文的定义_百度文库

  散文的定义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散文的定义、特点与术语系统 (2011-02-23 16:03:08) 转 载 ▼ 标签: 分类: 知识讲解 高考 语文 散文 定义 特点 术语 系统 教育 一 散文的定义分广义与狭义两种。

  散文的定义、特点与术语系统 (2011-02-23 16:03:08) 转 载 ▼ 标签: 分类: 知识讲解 高考 语文 散文 定义 特点 术语 系统 教育 一 散文的定义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体,换句 话说,就是“回收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家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自己的文体规 定性。比如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比如戏剧,拿到一个剧本我们一眼就可以 看出来他属于戏剧, 因为有舞台说明和人物介绍, 我们甚至不会把它误认为相声; 比如诗歌, 虽然赵丽华阿姨的东西怎么看怎么不像诗: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世界 最好吃的 或者: 一只蚂蚁 又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也许还有更多的蚂蚁 虽然网友很悲愤,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我也 会写诗 因为我会用 回 车键 但我们讨论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诗,是在“灵魂”、而非形式的层面上。 惟独散文,没有这样的规定性。所以,广义来说,报告文学、通讯文学、回忆录、传记、 博客、校内、人人、微博??只要大家乐意,都可以拿它当散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我个人不甚推崇的叫余杰的北大学长的话: “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文字垃圾。每当我提起笔时,我不禁心惊胆战。” 他这句话说得还不错。 二 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这个概念源于周作人“美文”的概念。周氏三兄弟,周 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人没做好,文章写得还是蛮漂亮的。我推荐大家读的散文, 男作家有周作人、梁实秋、梁遇春、钱钟书,女作家有张晓风和周晓枫。过去我不推荐《读 者》 《青年文摘》 , 后来觉得买来翻翻也未尝不可, 说不定什么时候, 某篇难得感动你的文字, 会出现在你的语文考试卷面上呢。 说完了中国散文定义,我们可以略微提及一下西方的。西方同样有两个散文概念,一个 是 prose,一个是 essay,前者指“散行文体”,与诗体相对;后者指随笔。可以说,在西 方那里,广义的散文概念比我们这边广义的还要广,狭义的比我们这边狭义的还要狭。那边 的广义散文概念甚至容纳进了一些小说,而狭义的散文概念只指“随笔”一种。 何谓“随笔”?鲁迅曾经翻译过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走出象牙塔之外》 ,其中 对“随笔”做了这样的描述:比如在一个冬日里,你坐在暖暖的火炉边,躺在一张摇椅上; 或者在一个夏日里,你披着浴衣,啜苦茶。在这两种情境之下,你和你的好朋友任心闲谈, 所得的文字记录即所谓“随笔”。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散文的特点了。长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育这里,散文的 特点都叫做“形散神不散”。这话其实完全是扯淡。放眼望去,所有形散的文章,它的神一 定都散了。就好比说随笔,两个朋友“任心闲谈”,还能有什么“中心思想”不成?就是这 个要命的特点,使得好些同学写起散文来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写散文也就算了,考场作文 也这么写,那不全瞎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学的散文的特点都叫“形散神不散”呢?这个“神”如果没 有,又何谓“神不散”呢?其实,说到底,所谓“神”,就是我们“考试”时的“中心思 想”;换言之,这些“神”是谁给的?不是作者给的,而是命题人给的。前几个月《中国 青年报》出了一篇深度报道,说一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叫《寂静钱钟书》 ,后来被出成了高 考题。 这位作者非常开心, 感到自己在文坛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承认, 于是她就把阅读题找来, 自己做了做。结果非常不幸,18分的题目,她只答对了一分,还是个选择题,里面说“最符 合作者原意的选项”,答案有两个,作者自己只选对了一个,还选错了一个。还有一道题问 “格调”二字有什么深意,那位作者立马就傻眼了:有什么深意,我当时用这个词的时候, 根本没想它能有什么深意! 但如果我们经历过相应的考试训练, 结合“格调”的上下文语境, 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思 想,我们就能很快得出:这里的格调,指的是钱钟书先生能够在喧嚣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寂静 的心态,不为外部环境所干扰,云云。 你看,了不起吧!作者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知道! 这就是考试。 因为出题人的命题思路是一定的, 所以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高考是“科 学”的。所以高考是“扯淡”的。 所以,我在学而思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再强调: 语文题就是数学题,语文考试就是数学考试。 而语文,是生活。 三 最后补充几个散文答题(其实古代诗歌鉴赏也用得着)的术语系统。这就像数学基本的 公理公式一样,不知道就没法答题。 表达方式: 说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这些表达方式有层次上的递进,希望能够按顺序记) ; 修辞(也叫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对偶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抑扬结合,对比,衬托(反衬) ,象征, 用典,联想,想象,渲染,烘托 先说这么多,这些都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有的学员跟我说:老师,你这个不全。要真说 全,每种都可以说到十五二十种,问题一是多了记不住,二是记住了用不着。循序渐进,数 学如此,语文亦然。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