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
1922年,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开始学习写作。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33年返回北京,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
30年代是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一生中的30多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而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则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他以自己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以湘西小城茶峒及城西的碧溪嘴渡口为场景,通过渡口撑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恬淡生活,以及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翠翠的曲折动人的情感悲剧,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们健康、淳朴的风俗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优美善良的人性和理想生活方式的赞美与追求。
翠翠是集中了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人物形象。 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边城的青山绿水“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为充分展示美好的人性和人情,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翠翠在爱情方面的觉醒、发展、挫折、追求的心理过程。由初次邂逅时的娇矜到情窦初开后的甜蜜和苦恼,再到遭受爷爷去世、傩送出走等一系列打击后的坚贞守候,表面美丽单纯的翠翠内心更有勇敢和坚强的一面。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五十年如一日地在渡口摆渡送人,任劳任怨,只靠公家的三斗米、七百钱带着外孙女过着恬淡自足的生活。他从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且慷慨大方地备办酒茶为客人解乏,获得了河街上众乡亲的一致敬重。而为了外孙女翠翠,老船夫更是付出了一切的关爱和仁慈。
在美丽如画的边城,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人们无—不是遵循着淳朴、恬淡、和谐的生活方式。热诚质朴的杨马兵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过去恋人的遗孤翠翠,船总顺顺慷慨豪爽地对待每一个乡民,专情重义的傩送宁肯要“渡口”也不要“碾坊”,“即便是,也永远那么浑厚”。在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日渐凸显的20世纪初期的乡土中国,沈从文的“边城”无疑是一处独特的风景。
5、艺术特点:《边城》最能体现沈从文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它平缓的叙述,少数民族边地的风情,人物塑造上的特色,文体的“突转”结构,语言的造诣都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汪增祺)
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在文学史的序列中,金介甫第一个给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1977年以《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金介甫把沈从文推向世界,1988年,沈从文要不是在5月去世,那10月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有沈从文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