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家汪曾祺百年诞辰,《三联生活周刊》做了汪老的一个专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前推出了12卷本计400余万字的《汪曾祺全集》,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到书信及年表,林林总总,堪称卷帙浩繁。其中小说卷的项目负责人郭娟,曾于2016年责编过一套三卷本的《汪曾祺小说全编》,并给我寄来过一套。值此全集付梓,本想请郭娟与汪老的儿子汪朗联手过来深圳做一次活动,终因疫情恣延,迄未聊此心愿。
朋友告知,“学习强国”平台近日推荐的六本书中,我的非虚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与汪曾祺的一套文学随笔经典同列。惭愧之余,找出汪老于1989年11月寄给我的一本《汪曾祺自选集》,30年冉冉过往,书已泛黄,是漓江出版社1987年10月的第一版,厚厚一本573页,平装本定价才3.95元。扉页上,老先生的题识为:南翔同志正。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犹记得那是在合肥参加《清明》创刊10周年活动初识汪老,他回到北京之后很快便给我寄来两本书,一本小说集,一本散文集。
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沈从文是汪曾祺的业师。沈从文讲课未必佳,汪曾祺却从老师那里取得一句真经:贴着人物写。
汪曾祺小说中的很多细节,都是贴着人物写的范例,试举一例,《岁寒三友》里,开着一家绒线店的王瘦吾,收入微薄,“每天晚上结账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小票,难得看见一块洋钱。”他的儿子最恨下雨。小学同学下雨都穿胶鞋去学校,只有他穿的是父亲穿过的钉鞋。钉鞋笨重,走起来嘎啦作响。每当此时,他就成了同学瞩目的对象。儿子在家里闹了很多回。遇到下雨,他就说再不去上学了。母亲都给他说好话,明年一定买胶鞋。儿子不信,每年每年的,都说了好多年了。闹归闹,最后还是挟了一把补过的旧雨伞走了。“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的钉鞋愤怒的声音,半天都没说话。”
一个是儿子脚下钉鞋的愤怒,一个是为父者半天都没说话。如此节制,如斯画面,却将贫寒人家的酸楚都写尽了;且舐犊之情,回旋往复。每读及此,我都两眼发潮,感喟良久。真正的大家往往在细节上着墨,看似不经意的几笔,如同慢慢摇过去的镜头,留下无穷的空白;若无贴着人物呼吸的绵厚情怀,单靠技巧,是不能打动人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孙郁认为,汪曾祺是当代作家中去世以后著作再版最多的作家之一。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被经典化。相信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高过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