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画?广告海报?还是塔罗牌?确实,这些作品中华丽、细腻、灵动……可以说附加了所有唯美辞藻的艺术风格来自19世纪末法国“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代表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之手。
1860年7月24日,穆夏出生在今捷克国摩拉维亚南部的小镇,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画画的极大热情。之后他在家乡的一个剧场里做一些画装饰布景的工作。1879年穆夏在维也纳的一家剧院做舞台布景画师,同时继续他的“非正式”艺术教育。由于1883年受雇于昆·百拉斯(Khuen Belassi)伯爵,创作其位于奥地利Emmahof的城堡的壁画,穆夏受到了伯爵高度的赞赏,并在其资助下于1885年开始在慕尼黑美术学院( Münich Academy of Arts)接受“正式”的艺术教育。
1887年,穆夏前往巴黎的朱利安学院(Académie Julian)和克拉罗西学院(Académie Colarossi)继续他的学业,同时接受一些广告招贴画的订单。
与此同时,穆夏和一些巴黎的艺术家如让·爱德华·维亚尔(Jean Édouard Vuillard 1868-1940)、皮埃尔·伯纳尔(Pierre Bonnard 1867-1947)的交往,也是他在巴黎求学时期颇为重要的收获——追随这些艺术家,并探讨关于“艺术何为”的新思想,即艺术具有显现巨大神秘性的特点——成为穆夏构建“新艺术运动”概念的早期萌芽。
其中对穆夏影响最大的,当属与他共用一间工作室的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这间被1900年的一位拜访者称为“简直太美妙”了的工作室里,当音乐响起,穆夏就开始“装扮”房间——将一切异国风情元素、波西米亚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塞”进去。期间一张拍摄了高更未穿裤子,在弹奏簧风琴的著名照片便在此诞生。高更的这一举动成为了这间崇尚自由的画室最好的脚注。也正是在这间画室里,穆夏第一次对伟大剧作家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神秘日记》一书(Inferno/From an Occult Diary)产生兴趣。
而在1894年,他为当时最红的歌舞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在新年演出的歌舞剧吉斯蒙达(Gismonda)设计的第一幅海报,成为他的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并因此蜚声艺术界。
此后,穆夏秉持“艺术必须激发视觉愉悦”的理念,其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装饰性极强的“穆夏风格”(Le Style Mucha)向受众传达着精神性的信息,这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名望和商机。于是他又接连受雇创作了许多关于饼干、啤酒、香烟、自行车等等的商业广告招贴画。
在这些装饰画中,穆夏拆除了纯艺术与商业艺术之间的藩篱,模糊了其作品中商品性与哲学性的界限。由于受到“拉斐尔前派”(Pre-Raphelites)、奥地利学院派(以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为代表)及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多重影响,穆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有机的、华美的、充满动势的人物线条与拜占庭式的外框、字体及图案付诸笔端。象征着“穆夏式”的女性通常以卷曲的长发、配有花环甚至圣光的“女神”形象“降临”于世。与同时期的著名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笔下带有“危险性”的、精神颓靡的女性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显然,“穆夏式”的女性所显现的宗教感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896年,他第一件著名的装饰四联画《四季》被印刷出版,于商界和艺术界引起强烈震动。这件作品的创造性意义远远超过了其作为装饰画本身。在雕塑家好友罗丹(Auguste Rodin)的激励下,穆夏尝试了雕刻艺术,并与同为“新艺术运动”成员的金匠乔治·富盖(Georges Fouquet)合作设计制作珠宝首饰。正是对这些不同材质的摸索,使其看似平面的形象背后却隐含着戏剧性的张力。
在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慕尼黑、布鲁塞尔等地相继举办展览之后,穆夏已然成为名气最大的装饰艺术大师。1902年和1905年,他陆续出版了《装饰艺术文献》(Documents Décoratifs)及《装饰图案》(Figures Décoratives),在这两本被其追随者奉为“圣经”的手册中,大量地记录了穆夏设计的珠宝、墙纸、玻璃雕像、家具等等装饰艺术品。然而,除去和“新艺术运动”字面上的关联外,穆夏本人却拒绝被贴上标签,他坚称自己的艺术是指向永恒的。
早在1899年,穆夏就在其名为《父》(Le Pater)的插画书中显现出他对于其个人艺术所具有永恒性及政治性的推崇。通过象征性的花朵图案及拜占庭式的边框纹样,描绘着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徒向上帝祷告的形象,在这里他意图将人类引向“神授”的理想境界,即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为了实现这部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史诗巨作,穆夏于1906年开始频繁前往美国寻找创作路径和赞助人,通过在美国教授油画,并为上流人士绘制肖像画,终于在1909年他找到了一位愿意资助他20年的慈善家查尔斯·克雷恩(Charles Crane)。
1910年,穆夏回到布拉格,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他的斯拉夫史诗创作。同时,他还承担了布拉格市政厅(Obecní dům)天顶壁画的工作,嵌于其上的铭文( “Though humiliated and tortured you will live again, my country!”)更是表达了穆夏对斯拉夫民族走向自由的坚定信念。
1918年,祖国捷克斯洛伐克于一战后独立。“梦想成真”的穆夏为这个新国家创作了邮票、钱币等来表达欣喜之情。
而为了创作斯拉夫史诗巨作,穆夏在工作室里挂起6X8米的巨大画布,并做了大量的历史研究,来确保其所画的战争场面及人物着装的准确性。很快,其作品中的“泛斯拉夫主义”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遂于1919年在美国巡回展出了其史诗巨作的第一阶段作品,短短一周内便吸引了五万人次观看。
1926年,穆夏完成了斯拉夫史诗系列作品(一共20幅)的最后一幅《斯拉夫的礼赞》,在这幅总结之作中,他囊括了从神线世纪的斯拉夫历史,并展露出其个人对斯拉夫民族胜利的愿景。画面右下角的青色部分是斯拉夫的早期历史,左上角的红色部分表现了胡斯派(Hussite)在中世纪时与罗马教会抗争的场景,中央一圈黑色阴影下的人物是长久以来侵略斯拉夫民族的敌人,前面的黄色人物则是为斯拉夫民族自由、和平而战的斯拉夫人民和从一战“归来”的民族英雄。而画面的核心处,一个赤裸上身的年轻男子则代表着全新、强大、重获新生的祖国,在上帝的守护和指引下走向自由。
1928年,在捷克独立10周年之日,穆夏将斯拉夫史诗巨作的全部作品无偿捐献给了布拉格。然而安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30年代末的欧洲被法西斯政权笼罩,依然心存希望的穆夏开始创作以探讨理性、智慧与爱为题的三联画The Three Ages (1936-38),即使在纳粹的威胁下,也从未放弃对艺术力量的信仰。
然而1939年,当纳粹的铁蹄踏上了捷克时,穆夏的希望、艺术都被彻底终结,他被扣上了“派”的罪名,成为了第一个被盖世太保逮捕的艺术家。在一连串的严苛审问期间,穆夏不幸感染上了肺炎,而后在1939年7月14日病逝于布拉格。
纵观艺术史,尤其是设计史,穆夏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举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艺术复兴运动下,Nigel Waymouth直接采用穆夏的招贴画风格为世界著名的摇滚乐队Pink Floyd设计了演唱会海报;而武内直子(Takeuchi Naoko)创作的风靡90后童年时代的《美少女战士》,所有的灵感来源皆为穆夏的作品。
《斯拉夫史诗巨献——新艺术运动大师穆夏作品特展》将于今年11月21至2018年3月2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