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游戏改编电影,不在少数,比如《古墓丽影》《生化危机》《寂静岭》,但要改好,实非易事,尤其是改成动画片,难度更大。
在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看来,当下不少动画片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同样滑向“唯票房”的价值标准。一些创作者为了抢占儿童群体市场,不仅越来越不顾及老一辈沿袭下来的好做法,还拼命往里面拼凑一些成人化的内容,“那种为了片面追求高票房,而失去底线地营造不合时宜的视觉冲击力,加入一些不文明、甚至带有脏字的对白,的确应该引起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生方豪长年关注影视心理学,他认为,认知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幼儿童,很容易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中的某些角色视作榜样,进而去模仿它们的行为和语言。他建议,在当下国内影视尚无分级制的环境里,家长要承担起第一重保护网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动画片时要格外慎重,“其实不用刻意去钻研哪些片子政治正确,价值观又如何,关键是要在健康的氛围里,让孩子尽可能拓展想象力。”
“我还是很怀念当年看过的葫芦娃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舒克和贝塔,那时候的动画片很少有对白,即便卡通人物张嘴说话,也绝无语言粗口。”身为准妈妈,网友“红小智”建议,在电影分级制推出之前,有关方面应该对儿童动画片划设一条“文明线”,“绝不能出口带脏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