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午,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典礼将在市音乐厅举行。这项中国散文界最高奖项此前已圆满开展三届,15位作者获得奖项。
在获奖作者心里,摘下“朱自清散文奖”荣誉意味着什么,他们对扬州这座城市又是什么样的印象和感受?本报今做专题报道进行回顾。
在三届获奖作者中,无论是贾平凹、马伯庸,还是张炜、马未都,他们都深情表白:写作是一段孤独的历程,而“朱自清散文奖”给予了获奖者掌声和内心的温暖。
“一场颁奖,不啻为一次人生、创作之路的鞭策。获奖时的激动转瞬即逝,感触却将成就永久的回忆,让我们坚定而有信心地面对剩下的旅程的孤独。”获奖作者龚鹏程来自台湾,他说,从《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等文中,我们渐渐找到从古代文章过渡到现代散文之路,因此首届“朱自清散文奖”设置港台奖项,鼓励港台作家,我认为恰能体现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的特殊意义。我本人能代表港台作家来领此奖深感荣幸,并愿从薪火相传、继续提升现代散文的角度来体会它,且与诸位散文同道共勉。
获奖作者蒋方舟说,把朱自清的文章重读一遍,我看到他作为作家的隐忍,在我心中,这位由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等关键词堆砌起来的作家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于小说作家而言,作品多少覆盖着一层伪装面具,而散文作家则更加勇敢,他们直抒痛苦,毫不掩饰。所以我得到这个奖很开心,它也给了我一些动力,我会更加努力,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勇敢前行。
获奖作者祝勇说,文学写作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就像一个漫长的拉力赛,一个人在沙漠中孤独地开着车。他表示,“朱自清散文奖”如同在沙漠中突然发现前面有个加油站,有人向你摇旗呐喊。“这是对我内心极大的鼓舞,会激励我继续在沙漠中行驶下去。”
1978年,张承志的一篇作品获评由《人民文学》杂志主办的、1978年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对这件事的回味,张承志整整延续了30多年。
获奖作者张承志说,在这段大约三分之一世纪的时光中,我愈来愈明白了:社会给予一个知识分子的荣誉,不应该是个人发迹的踏脚石,也不应该是名利的储蓄录。如果说获奖为一介书生开拓了成为作家和拥有话语权的人生的话,那么真正的作家应该倾尽自己的人生,以更丰满的文章提供真知灼见和新鲜的知识,回报养育自己的伟大文明。
获奖作者贾平凹坦言,自己对“朱自清散文奖”看得比较重,所以即使身体不好也要来扬州的颁奖现场。
“我看重的原因,一是冲着朱自清这三个字我就要来。朱自清是我崇拜的散文家,我在学散文的时候受他影响非常大。说起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全社会都会朗诵。二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在我心目中,是代表当代中国文学的杂志,我非常信赖。三是扬州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我曾经四次来到扬州,而且这里有一帮我的好朋友。烟花三月是扬州最美的时节,颁这个奖也是最美的事情。”
贾平凹说,在这个文学相对衰弱的时期,我们在文坛上这帮正在写作的人应该多做一些事情,一旦拿起笔写作品,就应该有一种潜下去的精神,关注和反映这个时代、社会,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那么原本边缘化的作品才会回归中心位置。
获奖作者马未都说,扬州是我经常来的地方,我觉得“扬州”、“朱自清”、“散文”,这三个词是绝配,反映了散文的精神及传统。从唐宋到明清,乃至今天,散文以一个最长寿的形式延续着,它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更具生命力。
龚鹏程说:“从《背影》《荷塘月色》等文中,我们渐渐找到从古代文章过渡到现代散文之路。我能领此奖深感荣幸,愿薪火相传。”
获奖作者于坚说,“朱自清散文奖”与扬州天然契合,这不仅因为朱自清先生是扬州人。20世纪新文化的主流是很传统的,而散文在中国文学中是最根基性的部分,只要拿起笔来,大多数人都会从散文写起。“扬州是中国古代生活的典范,但20世纪中国当代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和扬州的重要性被忽略。朱自清散文奖在扬州设立,在我看来,乃是21世纪中国文明走向复兴的重要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