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电影台词 » 正文

对话毕赣 最后一夜在象牙塔与电影江湖之间游荡

  见到导演毕赣那天,正好是圣诞节,他已经经过了几轮采访,走进采访办公室的时候还在与团队人员讨论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宣传歌单采用的曲目。“诶,《野花》(暂定)这首别拿下来呀。”

  这或许是影迷颇为感兴趣的话题,《路边野餐》里出现了台湾民谣《小茉莉》、伍佰的《世界第一等》等歌曲,《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夜晚》)最先曝光的片段里,“姑父”陈永忠戴着白色礼帽,抽着烟,唱着伍佰的《坚强的理由》慵懒轻舞,充满年代感的歌曲融入电影莫名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气质,影迷大为好奇:毕赣导演的歌单是怎么样的?

  12月27日,QQ音乐上出现了一份名为《毕赣导演最近循环的歌曲》,播放量快速达到了54.1万。就像《夜晚》未映先火猫眼想看人数超过28.5万、预售票房一举破亿一样,赞誉与期待如雪片般飞来,毕赣与《夜晚》相关的任何动作都能迅速收割一波流量,这波此前文艺片从未有过的舆论热度让人咋舌。而在喧嚣之下,这又仿佛是影迷对冷清已久的国产电影市场的一次集体宣泄。

  公众以为会见到一个被票房彩票砸中而或惊喜或焦虑的年轻导演,但其实电影密集的宣传行动与行业舆论下,毕赣一早就站在了一个边缘的位置,“私底下我不会考虑票房、宣传这类问题。”他有点疲惫又有点玩笑的搬出了和戴锦华老师对谈时的说辞,“这段时间我是在‘上班’。”

  作为一个导演,毕赣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在其他青年导演还陷在资本与艺术之间苦苦挣扎之时,2015年他凭借首部电影《路边野餐》名声大噪,手捧着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的奖杯,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成为了电影行业最引人瞩目的新锐导演之一。

  这一切都带有了一点传奇色彩,贵州凯里走出的“小镇青年”,二十万前期成本拍摄的电影,创造出了一个游荡迷离的梦境,让文艺片爱好者们耳目一新,长镜头、诗人化表达、灵性臆想、下一个阿彼察邦等众多标签成为毕赣与《路边野餐》的注脚。而围绕着这些注脚,出现了无数媒体报道,电影行业在探究这位初来乍到者。《路边野餐》里出现的诗句,“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毕赣形容电影而抛出的诸多意向“我的电影是一场大雨”“拍给野鬼和风”,都让他的导演身份在公众印象中更染上一层文艺色彩,以至于到了《夜晚》,公众也有点擅自的固化着这个形象。

  “大家老把我想象成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不好好回答问题的那种人。”毕赣笑着说,“《路边野餐》那个时期整个团队的人并不多,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宣传点,电影首映的时候我在台上,顺其自然就说了一句,‘一场大雨’,没想到大家觉得还不错。”有时候很多奇妙的故事,并不是刻意蹴就的。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