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电影台词 » 正文

这段期间的电影对白在诸多似曾相识之中引人深思

  今天一早,老丁偶然间看到了下面这段视频,经查它是拍摄于1976年,也就是“”期间的一部电影《青春似火》中的片段。

  至于这部电影整体说了什么,老丁在此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话,百度上有其较为详细的描述。老丁在此先提一个问题,看完这个片段后,您的感受是什么?

  老丁就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了。排除电影中因时代背景对于知识分子的丑化,其中反映的情形,有对基础知识或者说常识的不屑一顾,有对老师的不尊重,有盲目的排外,甚至还可以说有一股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比如片段中的一位年轻女性角色愤然站了起来,满脸正气地说道:“怎么都是这个西那个西,西呀西的,什么时候才讲东方的?讲中国的?”

  之所以今天会跟各位来聊聊上述电影片段,不是说老丁对于这部电影欣赏或者说感兴趣,而是片段中反映出的一些内容,对照当下让人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就说在当下的网络间,有些网民甚至是所谓专家的发言,是不是全然不顾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在目前的高校里,因不时出现学生对老师授课内容的举报,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是否已然褪色不少?

  再说这盲目排外,这种风气在目前的互联网上不可谓不盛行。且不说由类似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引发的滔天“抵制”戾气,哪怕是一般网民正常行使对社会热点议题的关注与监督,不仅可能会被某些网民扣上“别有用心”、“带节奏”等的帽子,更有甚者会听到有人说,你就知道窝里横,怎么不去说你的“X国爸爸”?

  这就让人奇了怪了。要老丁说,打从出生起,老丁既就没在国外纳过一分钱税,也没加入过它们的反对派。它们国内的所作所为,只要不损害中国的利益,跟老丁能有多大的关系?普通老百姓放着身边的事不闻不问,却对他国的一草一木“关心”不已,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连前《环球时报》总编辑日前都大声疾呼,莫让互联网变成批斗场。老胡说,“社会上围绕具体事情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这样的多元是社会基本生态健康且富有生机的表现”,以及“要不断增加绝大多数人和他们所在的机构和行业的确定感和安全感,为各种创新提供动力有空间,让舆论场对创造者的鼓励支持永远大于对他们错误的扫描和放大”。

  但就还是有那么一撮人,他们或是出于认知水平的有限,或是出于某种投机的需要,以为掌握了某种正确的话语体系,通过极端的言论肆意给他人扣上各种大帽子,打压他人正常的言论空间。对照上述电影片段中的情节,这真的是一种正义,或者说爱国之举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