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僵硬的演技,让人丝毫看不出底层女性的挣扎和无奈,至少从演员孙俪这张精致高冷的脸庞上看不出。
在这部名叫《安家》的电视剧里,房似锦一角是一个典型的“凤凰女”(指出身贫寒,通过努力拼搏留在大城,从而改写命运的女性),铁血冷面,业务彪悍,身背“伏弟魔”的悲惨身世,为了卖房“无所不用其极”,卖房之余还操持着小区治安和同事情感。
观众看不出女主“凤凰女”的属性,就靠演员台词来凑。借着剧中诡计多端的风水先生笼络女主,硬给她加上了一层“渴望金钱”的特效滤镜。
霸道的房似锦撬走同事手里的客户眼都不眨,且决不允许别人抢她的单,但对她这个粗鄙蛮狠的母亲大人像中了邪一样言听计从,前脚赚了钱,后脚就给把钱给母亲和弟弟。
那么,其母这个角色大言不惭地直接叫女儿要嫁有钱人、让未来老公继续给弟弟花钱、丝毫不惧亲情恩断义绝,这类反逻辑在剧中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省去演员演技,也不劳烦观众费心思解读,剧中人物的来历、个性、心理活动等等,都通过角色直白地给观众朗诵出来,这种爽剧不如叫“台词剧”。
《亲爱的翻译官》、《创业时代》、《我的真朋友》、《精英律师》、《完美关系》……“台词剧”几乎成了近年来国产剧的惯用套路,它们普遍人物单薄、演技贫乏、逻辑失实,强行用台词树立人设,靠生产“金句”霸占舆论头条。
有人怪这是资本和编剧千方百计讨好观众的后果,难道“看爽剧、截台词”不是这一届观众的最大追求吗?
电视剧《精英律师》里,靳东饰演的多次获得“法律界奥斯卡”的首席律师罗槟如此信誓旦旦:“我从来不说自己办不到的事情。”
同样唬人的嘴脸,在电视剧《安家》里照样复制,孙俪饰演的房似锦店长初来乍到就趾高气昂、大放厥词:“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
要问这种莫须有的自信是谁给的底气,无非是导演和编剧。演员在一个剧集的拍摄过程中成了没有感情的念台词机器,只要照本宣科就行。
正因为人设靠台词和旁白树立,所谓演技也只拿来辅助台词达到戏剧张力,可有可无。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不会演戏的流量小生总是霸屏,反倒是老戏骨要为他们配戏。
▲电视剧《完美关系》,女主角佟丽娅演技十分拙劣,而老戏骨张凯丽在片中饰演其母(电视剧《完美关系》)
这种大言不惭的台词出自《安家》里演员张萌饰演的张乘乘一角,一个“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渣女人设,出轨后为安抚丈夫,她甚至扯皮地提出:“要不然,你在外面也找一个。”
张乘乘这个角色太狠了,不仅谈吐招人厌、对伴侣不忠;怀孕后还找到前夫和出轨对象,分别宣称孩子是对方的;面对威胁者的出现,她大闹公司博取同情,更联手房似锦的母亲上演苦肉计,用道德绑架上演“人民的审判”。
可以说张乘乘这一角色设定是坏得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扮演者张萌本人也在微博上大倒苦水,称是这个角色不容易找演员,身为制作方公司的老板娘,才无奈“挑大梁”。
这个角色的确不好找演员,因为这种人现实生活中压根不存在,谁又乐意无中生有地摸黑自己。令人诧异的是,该剧的编剧六六号称绝大多数的情节源于真人真事,现实生活中哪会有如此满身缺点、丝毫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活人?
即便是她当年成功塑造的负面角色——《蜗居》里的海藻,也是一个有可恨之处的可怜之人罢了,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海藻因心智不成熟,缺乏独立的人格,所以才想着依赖别人,刚开始是姐姐,后来是男朋友,最后是财大气粗的宋思明。
相反,为了和男朋友小贝早日有个房子,她每天省吃俭用,每次逛街都要隔着玻璃窗馋哈根达斯冰激凌很久。宋思明对于海藻的诱惑,并不仅仅是可遇不可求的金钱的诱惑,还有涉世未深的少女对权力感的崇拜。
作为编剧,六六当年剖析了海藻这一角色复杂又矛盾的内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爱慕虚荣来判她“死刑”,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的程度,以至于部分观众无法从剧中抽离,将海藻的扮演者演员李念的私生活与剧情混为一谈,李念不仅遭网络暴力,还一度无戏可拍。
有人说,海藻犯的错,是每个女孩成长道路上的警醒。一个虚构的人物折射出一类人的人生阶段,影响了足足几代人,无疑是剧作者肩头的功勋章。
▲这已不是演员张萌第一二次饰演不守妇道的女性角色,这位女演员的戏路也真是很窄(电视剧《安家》)
但是放眼编剧六六10年后的创作,同样是负面角色,《安家》里的张乘乘纯粹是靠台词在自我招黑,且是“五颜六色的黑”。这一回,六六笔下的虚构人物,彻彻底底做实了“虚构”两字。
当然,向资本低头的她想要目的也达到了。果不其然,这个角色在网上掀起了激烈的讨伐,有违公序良俗的台词触怒了看客的神经。
凭借台词戳中社会人贫富差距、原生家庭等等痛点,播出期间频频登上热搜话题榜。不光电视剧名称,包括剧情的相关话题,以及因该剧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性话题,既富有争议性,又亲民,迅速了情感共鸣。
连观众向编剧六六声讨恶评如潮,也成就另一波炒作,让“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为求一个真相,替这部剧添不少的播放率。
她明白,不像是十年前,观众消费的是剧集的价值观。而如今的观众,相对价值观,他们更看重的是叙事观,也就是说,“你在说什么”比“你要说什么”更重要。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行为科学教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主任保罗·多兰(Paul Dolan)就提出过一些列问题的背后更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真相,叫做“叙事观”。
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社会叙事类似于既定的“社会规范”,通常包括行为规范、心理认同和偏离规范后的制裁,三者的排列组合。如果你做不到“行为规范”,就会受到“制裁惩罚”,过程中驯化了人的“心理认同”,所以“好人有好报”、“罪有应得”等等在影视作品里成了最普遍的素材。
现在的爽剧就是利用角色之口对观众进行一番“社会叙事”,在“重男轻女”、“出轨”、“财产分配”、“离婚”等敏感痛点上,反复调遣观众的共情,甘当众人批判吐槽的活靶子。
可见,“台词剧”的使命仅仅是在舆论平台上抛砖引玉,完全迎合观众自身的是非观,这类剧集引发的探讨也是脱离剧情、角色、演技本身的,与其说是一部剧作,不如说靠台词大放厥词、煽风点火。
“台词剧”已经沦为傲慢与偏见的重灾区,只能看到西装革履、嘴炮轻慢的霸道精英;重男轻女、粗鄙无礼的穷人双亲;极度自卑、盲从愚孝的“凤凰男”;任性妄为、天真善良的富家千金。
编剧塑造这些脸谱化、符号化的纸片人,是有意激化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怂恿绝大多数隐忍的普通人,无需再忍。这也是为什么此类不遵循客观规律、逃脱逻辑、只追求感官痛快的影视剧会被称为“爽剧”。
▲观众就是要看魏璎珞身上“我不犯你,你别犯我;你若犯我,我必反击”的宫斗精神(电视剧《延禧攻略》)
观众想看的是如懿“怼天怼地”,它拍的是如懿不屑与人争;观众想看如懿和乾隆高潮迭起的爱情,它拍的是中年压抑的婚姻生活和一个君王的冷酷薄情;观众想看逆风翻盘、波澜起伏,它拍的却是一个女人的坚持和无力。
《如懿传》没有走《延禧攻略》的路子,而是承袭了《金枝欲孽》《少年天子》的风格,以一种静水流深的姿态娓娓道来后宫的不人道与皇权社会的残忍,这部剧并不差,但它很难赢得大部分人的欢心。
即使是编剧六六10年前的《蜗居》、《双面胶》等口碑佳作摆到眼下,一定也难逃滑铁卢,只怪这一届观众的口味变刁了——“台词剧”常年来的洗脑攻势,可以说是无人幸免。
那么,众多爽剧借由演员的台词进行“社会叙事”究竟改变了我们什么,依我看至少有三点,它们两两之间还存续着因果联系:
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再也不必对“欲求”两字讳莫如深,现在的人不仅开始直面自我内心,天性也得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嗅觉灵敏的商人很快盯上了这片肥沃的未开垦的处女地。
后知后觉的人从经济学家的嘴里才得知一切:有时显性偏好(人们在做的)和元偏好(人们想做的)之间存在差异,譬如你可能永远都不愿意去翻读一本书,但你又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文化人。
所以商人假扮良师益友,向你兜售知识速成的捷径,就像妖言惑众的白骨精化身老妪,骗取唐僧的信任。
而编剧也瞄上了“现实太骨感”的几多无奈,遂在影视剧里为观众圆梦成了编剧们的己任。最典型的就是以迎合人们内心需求著称的偶像剧,形式上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符合社会流行的造型服饰、一般为当红的偶像艺人、以细腻青春爱情戏为主剧种。
正如前文所说,国产爽剧俨然成了“社会叙事”的宣传工具,而“社会叙事”在保罗·多兰教授看来就是一种“元社会偏好”(社会想人们做的)。反之,观众对“社会叙事”(电视剧衍生话题热议)的大肆追捧,恰恰反应了社会期待对我们的成功驯化。
这就产生了人受台词的第二重影响:用符号化拆解一切难题,不寻找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简单误读。
对“元社会偏好”(社会想人们做的)产生心理认同的观众,也认同了“社会叙事”(电视剧衍生话题热议)于诸多概念的重新定义,并着手寻求实现阶层上迁的渠道。
人们从“台词剧”中见识的榜样存有几多雷同,无不淡漠高冷、不近人情,走到之处所向披靡。在职场剧的外壳下,其实是一部部传统伦理剧的内核,呈现一派对“精英”人设的神化,仅仅停留在符号化的层面。
当剧中人的成功全靠运气和嘴炮,观众对精英阶层的理解自然只剩下强行符号化解构,也就是说,这些爽剧正在不断给观众催眠:主角生活的体面,皆因拥有了这些象征身份的符号——成功营造人人皆可实现阶层迁移的虚假繁荣。
那什么叫象征身份的符号呢?像电视剧《上海女子图鉴》中,咖啡就算是Kate认识上司的“敲门砖”,而到《欢乐颂》中,咖啡又是证实安迪品味的代名词。当然早在这之前,人们已深信“咖啡”与“白领”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所以“咖啡”在爽剧中反复出现,旨在强化这一符号的重要性。
举一反三,仿佛只要集齐特定符号,就能为自己的社会身份加持,实现等级晋升,毕竟中国古话也说了“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谁不是靠“装”的?
这时,消费主义伺机而动。有人统计过,孙俪主演的电视剧《安家》植入的广告中,不少是孙俪本人代言的品牌,黄轩主演的《完美关系》亦是如此。
主演带“资”进组,背后的资本运作不言而喻,这些产品将成为下一个精英身份的象征符号、成为阶层的身份指向,而观众拥有同款,是在消费中实现自我身份的确认。
一旦这种“符号化解构问题”的逻辑在观众心里成立,那么他们也就完全认同爽剧台词所表达的价值观,就有了爽剧台词对人产生的第三点影响:把台词奉为圭臬,为自己代为发言。
因为那些反感爽剧符号化、脸谱化的观众,是绝不会被剧情中台词打动的,在他们看中,国产剧里的精英个个都是悬浮于世的虚构角色,对白矫揉造作、毫无营养,自然不屑参与二次加工、二次传播。
角色所具有的话题度、冲突性,以及人物角色可以被二次创作的空间显得极为关键,这些“创作”都有助于剧集的出圈。角色特质越鲜明,越能满足UP主们对话题性的需求,大量的相关短视频也会让这些演员获得更高的热度。
反观那些热衷于剧集讨论的人,往往是在生活中缺乏话语权的人,他们截取符合自己是非观念的台词来助长言论的势气,就像讲话缺乏说服力的人,偏爱引用名人名言来加重说服对方的砝码。
如果缺少自我反省,就很难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他们更倾向直截了当地将道理对自己和盘托出,只要做“采纳”或“不采纳”的选择,这样更轻松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剧情空洞、毫无演技、无法共情,仅靠台词支撑人设的爽剧依然大有市场,因为台词就是这类剧的卖点,这一届观众只在乎台词扎不扎心。
引述名人名言太老朽,社交平台上带台词的剧情截图,几乎成了当代人用来论述自己观点最强有力的引证。
[3]木木,《〈安家〉〈完美关系〉配角“渣”到上榜,职场剧找到出圈新方式?》,深度文娱,202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