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国内的预告片行业从2010年左右兴起,到现在也不过十年时间,却已经从当初的鱼龙混杂、不成体系,到如今形成了既有太空堡垒、六合世纪这样的老牌预告片公司坐镇,也有幻星文化这样新起的行业标杆;与此同时,预告片的制作水准也不断提高,当然,与之伴随的是报价的水涨船高,如今,一支由业内头部团队制作的电影预告片可能要达到三十万以上。
那么,作为电影营销物料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支电影预告片的诞生到底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电影预告片的制作工期一般能有多长?这里面好与坏、长与短,到底又有多少门道?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解锁电影预告片的诞生过程。
一般来说,国内大多数电影的预告片制作往往会在影片的制作后期、接近尾声的阶段才介入。但随着整个电影环境的变化以及预告片行业自身的发展,现如今,也有些电影会在影片的制作中期阶段,甚至制作前期就参与其中。
不过,这些电影目前也是局限于一些头部电影,才相对有充足的的预算和严谨的上映计划,能够得以实施。
那么,对于片方、营销方来说,想要在预告片上先声夺人,第一步就是选择一家靠谱的电影预告片公司。对于电影预告片公司来说,想要出业绩,也得花点心思接到好项目。
在预告片行业内,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情况是预告片公司和片方、营销方是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即某某公司出品的电影,大概率就会找某某公司制作预告片。
有的是因为多次合作双方积累下来的默契和信任。比如,姜文导演的电影,大多数都会找幻星文化来制作;一些好莱坞大片则更喜欢找太空堡垒、追踪影视等预告片公司。
有的则是因为公司老板和电影公司(导演)之间的人情往来,因为相熟,就成了潜在的可能合作的客户资源。比如早前,影上的创始人黄上在接受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采访时就说起他因为剪了一支《夏洛特烦恼》的预告,得到了闫非和彭大魔两位导演的赏识,在他们的举荐下认识了企鹅影视的常斌总,从而有机会参与到《无问西东》的项目。
有的也是因为公司之间互相利益相关。比如现在有的营销公司就有参股预告片公司,像伯乐营销旗下的有名堂,无限自在旗下有追踪影视,有的电影公司也有全资或参投预告片公司,比如隶属于光线的英事达,和和影业的三目童子等。因而一般只要是这些公司的项目,都会给到旗下的预告片公司,属于“内部消化”。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需要各预告片公司进行“比稿”,才能获得某电影项目的机会。由于现在预告片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有不少年轻的公司实力也不容小觑,再加上影视寒冬之下项目更少,谁都想获得好项目,片方也希望看到更多新鲜的作品,所以,“比稿”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此之下,片方往往会集中找几家有意向的预告片公司的剪辑师们,在同一时间大家一起看片,然后各家出方案,片方、营销方再结合方案内容决定选用哪家来剪辑,当然,也不排除到最后关头,因为不满意而临时更换的情况,不过,这是后话。
在决定了合作意愿之后,双方会先签订合同。至于走账形式,则主要看互相之间的“谈判”情况,有的会分首款、尾款各五五分走,有的则会分三笔、甚至四笔走。不过,站在电影预告片方的立场,自然是首笔账款拿得越多越好,“电影项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排除夭折的可能性,收不回尾款的情况也不少,所以肯定是想能在前期有更多保障。”
作为观众,我们常常能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前,看到过关于其各类名目的预告片,像之前《我和我的祖国》更是发布了多达十支预告片。
但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预告片分为先导、剧情、终极三大类,其中剧情类预告片现在多会分为结合电影的某主题预告片,大概会有一到两支,如今结合短视频的发展趋势,有不少电影都尝试了15秒、30秒的短预告。
至于,到底需要制作几支预告片,每支预告片的大概时长,主要是由片方和营销方共同决定,然后再交由预告片制作公司执行。
在看完片子,确定了合作意向之后,预告片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会把素材备份到自己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剪辑人员拿到的电影素材大多都是一部电影的粗剪版本,因而素材容量较大,因格式不同,从几G到几百G不等。当拷贝素材的时候,就会需要签署保密协议。毕竟资源泄露,事关重大。
在看完拷回来的电影素材之后,预告片公司大多都会召开小组会,参与的剪辑师们各自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各自出方案。
大致上,每个剪辑师会被要求出两到三个不同主题的方案,他们大多会根据影片类型和情节,分析影片的卖点,再找几个同类型影片的预告片作为参考,辅助客户理解自己所写方案的想法。
预告片公司内部会先选出最优的方案,大家一起讨论修改完善之后,再交由营销方,最终确定的剪辑方案往往是由片方(导演或制片人)、营销方、剪辑方三方探讨、商量、以及决定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营销方也会在出剪辑方案之前就给到一些大致的方向建议和注意事项,比如“预告片的主题关键词某某,希望走轻松搞笑、或者是做情绪反差路线”,以及可能会牵扯到影片类型的判断、或是演员之间咖位之争的注意点。
当然,如果剪辑方有较大的话语权,就会在过程中更“主动”。早前幻星为《美人鱼》制作预告片之前,特地做了调研报告,最后再结合报告出的方案,就更能反向说服营销方和片方接受他们的想法。不过,这种情况也往往需要剪辑方们在影片制作的较早期就参与其中。
挑选音乐是首要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很多时候,一支不那么完美的预告片,往往是靠音乐的节奏感来弥补。
剪辑师们也都有各自习惯用的专门的音乐网站去挑选音乐。在方案敲定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会根据参考的预告片去挑选类似的音乐风格,有时候,营销方或者导演本人也会在音乐的选择上给予建议。类似于“高级一些、上档次一些”的形容词,或是需要“交响乐”、“古典乐”这样更具象的指代。
而且,从现在的电影预告片不难发现,更出彩的往往喜欢在音乐上制造一种反差感,比如明明是犯罪类型片,在音乐上选的却是不那么具有悬疑感的情绪性音乐,从而使整支预告片呈现不一样的气质。
此外,如果预算充足,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有个别公司为了达到更好的呈现效果,会选择自己找人专门来制作音乐。相对来说,这需要更专业性的操作和更长的周期,所以,目前这样的操作情况还不普遍,属于极个别的少数。
在音乐挑选的同时,或者挑选音乐之后,就是挑素材的时间。剪辑师们需要根据方案的大致方向,在茫茫素材海洋中,找到符合的画面内容以及关键性的几句台词,然后就是搭建预告片的整体框架,不断填充血肉,使其完整。
在剪辑师剪辑的同时,负责预告片包装的包装师,也会同步进行字卡的设计。一般来说,在不那么着急的情况下,剪辑师大概五天、一个星期左右能出一版小样(粗剪版本,不包括字卡包装)。当然,也有些临时急活,则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赶制出来。
小样出来之后,会由预告片公司的上一级领导,比如制作总监等同事,大家一起给出一些内部修改意见,在内部确认之后,再发给客户。
在预告片小样发给客户之后,在不那么赶时间的情况下,剪辑师们或许可以稍作休息、喘口气了,因为之后所要面对的将是漫长而折磨的反复修改阶段。
当然,不排除有些特别厉害的剪辑师,能够精准抓住客户们想要传达的重点,只需要稍加调整即可。但在基本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一支预告片,都是经过了少则五六七八次,多则几十次的修改过程,大概每一个电影预告片剪辑师都曾面临过深夜崩溃的时刻。
这和电影预告片所承担的“广告”功能有关。一方面,站在营销方的角度,更希望通过预告片能够传达出影片最有效的信息,以最大程度吸引观众,因而往往会更抓商业性的卖点,会更通俗地拆解预告片。
另一方面,站在片方主要是导演的角度,往往也希望预告片能够传承自己影片的气质,而且,导演也会有自己坚持的风格,从而给出修改意见。尤其是一些比较有主见、有想法的导演,在预告片上也会不遗余力亲自指导。此外,制片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意见。
但剪辑师,作为预告片的主要操盘手,也有自己坚持的想法。事实上,一支好的预告片不仅仅是“广告”,同样也是一次利用素材的二次艺术创作。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可能一个细节改动,可能就是整体风格的调整。
因而,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也是各方“势力”不断撕扯的过程。除此之外,可能还会碰到一些不太专业的老板的意见。再加上某些方面的斤斤计较,比如男女主演若都是大咖,在镜头数量、出场顺序、字卡大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讲究,偶尔出现一个投资方带资进组的演员,也都特殊照顾。当然,这些都算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支短短不到一分钟,最长不过三分钟的电影预告片中,凝聚的是各方的心思和想法,没有一支好的预告片不是改出来的(但也不乏把一支原本有灵气的预告片改成平庸合格之作的时候)。修改时间的长短,则视乎发布时间。可能有的时候,不到发布前的那一刻,总觉得还有修改提升的余地。
在定剪之后,片方会把预告片中所用到的那些镜头的高清素材回批给预告片公司,剪辑师们需要回套高清素材。在此之前,大概也是怕泄露资源,剪辑师们所面对的都是电影的非高清素材。
再加上,如上文所说,一支电影预告片可利用的素材,基本都是一部电影未完成的粗剪版本,可能还包括一些拍摄花絮等其他素材。这也是为何有些时候,我们在预告片中看到的镜头,未必会出现在最后大银幕上呈现的成片内容中。
而若是电影项目为视效大片,可能在剪预告片的时候,电影部分特效内容还没制作完成。若预告片中需要用到相关镜头,往往片方会单独先将这几个镜头制作完成。
与此同时,接下来进行调色、混音等步骤。不过,一般情况下,电影给到的高清素材都是经过调色的,那么就直接进行混音即可。
国内目前的大部分预告片公司,都不具备混音能力,因而一旦涉及到这部分的工序,往往会外包给声音团队。业内较为有名的如两万里声音设计团队,《唐人街探案3》《我不是药神》等电影预告片的混音都由他们参与制作。
当混音完成之后再和高清素材合成,检查有无差错,如果营销方不再给出其他临时的修改意见,那么一支预告片基本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当一切都确定了之后,预告片公司这边的制片人员(即负责预告片项目统筹工作)还会联系到音乐的版权方,就预告片中所用到的音乐买下使用版权,而这部分的费用也包含在一开始的报价之中。
目前,国内各预告片公司的报价并不统一,基本是结合公司的资历、以及自身实力等方面,分为不同的档次,比如成立时间不长、且还没有太大名气的,可能是几万一支预告片;像一些成立几年,且已拥有代表作,受到行业认可的,可能在十几二十万一支,有的头部预告片公司,大概会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过,报价也是跟影片内容有关,在这方面,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等预告片上交确定了之后,基本就是开始催尾款的时间了。总的来说,正常情况下,一支预告片的制作周期,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一个多月甚至更久。
而对于剪辑师们来说,简单休整之后,便会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忙碌之中。如前文所说,一部电影往往会包含三四支不同类型的预告片。第一支预告发布之后的观众反馈,往往会成为下一支预告的部分方向参考。
若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同一个电影项目的几支预告片,即便是被一家预告片公司都承包了,也会让不同的剪辑师去参与剪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持新鲜的内容输出。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同一部电影的几支预告片,其实是出自不同公司的制作。
一般来说,其实,判断一支电影预告片的好坏或成功见仁见智,播放量的多少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维度的参考,不过,这也跟电影本身所受到的关注度有关。而一些具有自觉意识的剪辑师,也会去看观众的评论,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总结。但有一点,若是一支电影预告片能够引来同行以及普通观众在朋友圈自觉转发,那基本就算是“出圈”了。
想来,随着电影产业整体的向上发展趋势,电影预告片也正在发挥着越重要的作用。且,通过复盘一支电影预告片的诞生过程,我们也更可以理解为何一支短短的电影预告片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前,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也会促使电影预告片向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