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由英侨集资创建,上海开埠至今历史最久的剧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欧式剧场,也是当时各国驻沪领事、各界名流的聚会场所,曾在上海滩独领风骚。
兰心大戏院的建筑巧妙地将正门——建筑的主立面设计在茂名南路与长乐路两条马路交汇的转角处,给予剧场宽广的室内空间。
戏院由美商哈沙德洋行委托戴维思和勃罗克设计,外貌与结构虽有仿美国近代建筑风格之处,但整体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风貌。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120平方米。
兰心大戏院主立面中部,为三个半圆拱形落地式长窗,窗外有花瓶式栏杆的装饰性阳台。上部为挑阳台的三联窗, 尤为醒目。外墙使用褐色泰山拉毛面砖,转角处由齿形状假石封边。
兰心命运多舛,前后经历了3次修建。第一次创建的兰心选址在诺门路(现香港路)圆明园路口,外侨们将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一座名为Lyceum Theatre的大剧院为其命名,思想家王韬将Lyceum音译成为兰心大戏院。当时的剧院用木板修建,比较简陋,“外侨不看戏,看戏去兰心”,不过,这座木质的剧场在1871年时毁于一场大火。
第二次创建的兰心选址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用耐火砖重建了新的剧院。经过约两年施工,新剧院终于落成,当时媒体称其为“西国戏院”或“大英戏院”。但随着上海电影放映业兴起,戏剧业日渐萧条,再加上“兰心”这座建筑已有半个世纪历史,显得破旧不堪,所以除了偶尔有演出外,很多时间只能空关。直到1930年,第二个兰心因陈旧破败而被新业主拆除。
第三次建兰心就选址在茂名南路57号,观众厅有二层,舞台下设有共舞剧和音乐剧演出时需要的乐池,设宽敞皮椅749座。另外两侧均设置有库房,布景更换和储存有专门的机械从库房中移动到舞台上,而舞台上方设有自动定位的吊杆共25道。剧院后台有小型化妆间8个,后台楼上则为排练室。
这个时期的“兰心”除演戏剧、歌舞、音乐外,当年12月起还开始兼映电影,并获得了美国派拉蒙和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专映权。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复出的首场演出昆剧《刺虎》在此演出、中国歌舞剧社三度进场演出音乐歌舞剧《孟姜女》,宋庆龄都前来观看。
现在的“兰心”演出大多以经过岁月考验的经典节目为主,包括戏曲经典流派、戏剧、老电影等,也尝试以轻音乐剧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如今的兰心大剧院演出的类目更丰富了,从脱口秀到音乐剧,到儿童剧等等,更大程度满足了本地人的文化生活。
原本的天蟾舞台并非现址,起先坐落于南京路、湖北路、浙江路的三角地带,当时南京路已有“远东第一商业街”之誉,天蟾舞台坐落于此,可谓占据黄金地段、风水宝地,令人垂涎。
当年拥有它的主人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顾竹轩,名气紧随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这三位青帮大亨之后。
当时被外国人掌控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布了一则公告:天蟾舞台戏院地产原属公共租界工部局所有,现收回,另作他用。工部局发给五百银元,以兹补偿。一路拼搏而来的顾竹轩,决定跟外国人搞一搞。为迫使英国人出面处理此事,顾竹轩号令手下拉黄包车的门徒,以“捧场看戏”为名,围堵天蟾舞台区域,造成南京路一度交通瘫痪。
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拆迁费由开始五百银元最终变成了十万银元,这不仅是顾竹轩个人的胜利,这是上海自开埠以来,租界华人打胜洋人的第一件讼案。
在那个时候,几百银元就能购买一块房产,十万拆迁款已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顾竹轩可谓名利双收。作为聪明人,顾竹轩立即让出原先地块,转手买下如今福州路701号的舞台,名字沿用“天蟾舞台”,再次开锣营业。
1931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夜夜笙歌的十里洋场没有了昔日的歌舞升平。而战争时期的天蟾舞台,也渐渐门庭冷落。
1932年,梅兰芳举家迁到上海思南路定居。为了鼓舞全民抗日斗志,他与叶恭绰等合编了《抗金兵》一剧,并于1933年在天蟾舞台首演。接着,他把《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并于1936年首演。这两出戏上演期间,万人空巷,场场爆满。
1946年,天蟾舞台搞了一次“十大头牌联合演出”的活动,程砚秋、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李少春、马富禄、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当红名角协力演出。当时无论达官贵人、名媛淑女,还是地痞闲客均济济一堂,演出场景盛况空前。
在之后的岁月里,天蟾几经修缮。1989年,天蟾舞台划归上海京剧院,香港邵逸夫爵士等热心京剧艺术的人士捐助进行改建,并命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1994年4月28日,舞台落成开幕。在开幕祝贺演出中,北京、天津、上海及香港等地的京昆名角梅葆玖、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叶少兰、刘长瑜等云集上海,各自献演拿手好戏。
重建后的“天蟾逸夫舞台”是一座以京剧演出为中心的现代化戏曲演出场所,共有928个座位。剧场的灯光、音响、吊杆等设备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操作,并设有中英文字幕电子显示屏。开台十年来,逸夫舞台以京剧演出为主,其他戏曲剧种演出为辅,平均每年演出达四百多场,始终保持着上海演出界演出场次第一名。
2004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文广集团联合出资,在逸夫舞台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翻新,这也是1994年重建以来第一次大的整修,让承载着十年风雨的逸夫舞台焕然一新。
2007年,为配合黄浦区政府福州路的沿街综合整治,逸夫舞台的正门再次进行整修。现如今的逸夫舞台正门配有数字滚屏,及时的提供演出信息,从而方便观众,达到更快捷的宣传效果。
从当年“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戏曲到天蟾逸夫”,“天蟾”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沧桑变幻。从“失落的文明”中走来,虽然几经折转,但台上的皮黄依旧,台下的掌声仍然,在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里,记载了一个世纪京剧舞台的兴衰荣辱——所以回望,是因为我们应该记住“天蟾”。
天蟾如今依旧是上海的京剧艺术中心,是爱好京剧艺术的人们最不能割舍的舞台之一,7、8月的剧目已经安排上了。
共舞台如今已经有了新的名字,叫ET聚场,位于大世界的隔壁,是我们这一代孩童时期的回忆。(暴露年龄)
最初,共舞台是大世界游乐场的一部分。1918年,实业家黄楚九创办大世界游乐场,并在里面办了一个大京班。因为生意不错,1930年,黄楚九把大京班划出大世界,独立经营,命名为共舞台,取男女公演之意。为此还专门把大世界的门移至西藏南路、延安东路转角处。
共舞立后上演的第一台戏是连台本戏《西游记》,场场爆满。与天蟾舞台、大舞台、中国大戏院齐名,成为沪上四大京剧舞台。
当时,共舞台以“台下有玄机,台上有名角”而名声在外。台下的玄机让共舞台有了台前和台后的概念,台前在表演,台后已经在布置下一个场景了,换布景的速度特别快,独树一帜;演员在台上演出的方式也更丰富,比如演《封神榜》时,土行孙可以在台上钻进钻出,十分逼真。
上过共舞台的名角可不少。程砚秋第一次登上上海的舞台,便在共舞台。此外还有名老旦谭鑫培、青衣王璐卿等都曾在这里亮相。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带着《摩登时代》的女主演,也是他的未婚妻宝莲·高黛环球旅行到达上海,好友梅兰芳特意带他去共舞台看了当时流行的京剧《火烧红莲寺》。他们进场时,戏正演到最精彩的“十四变”,据说,卓别林当时对变幻无穷的舞台背景和热闹的武戏赞不绝口。
自1927年开张以来就一直矗立在上海延安东路上,历经几度沉浮起落,2012 年,正式成为上海广播电视台(SMG)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的专属电视主题剧场,即更名为“ET 聚场”,重新开业后的ET聚场将作为中国首家全感交互体验剧场,在“交互体验”上做足文章。
也就是如今的ET聚场,在现代也进行过几场掀起过全城热点的演出,比方说中文版《妈妈咪呀!》和《猫》
金城大戏院始建于1933年,坐落于北京东路和贵州路口,外观建筑,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巴洛克和一体派融合的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大气,充满海派气息。
这里曾经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国片之宫”,剧院创立者柳中亮、柳中浩非常支持我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在创立之初,两兄弟就定下了只放国产进步电影的宗旨,这在当时国人的眼中是个标杆一样的存在。
很多我们爸爸妈妈那一辈的人或许还记得当年《风云儿女》首映时一票难求的场景。1935年5月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独家首映了这部刚刚由电通影片公司摄制完成的电影,1780个座位全都坐满了人,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得时候,观众全体站立,一起高唱,人声鼎沸,无比激昂。
在影片放映的当天,《申报》用整版的篇幅做了广告宣传,报载:这是“电通公司继《桃李劫》后倾全力摄制的无上伟大贡献”,“这儿有雄伟的歌——是铁蹄下的反抗歌!悲壮、哀愁、轻松、明朗,使你喜、使你悲、使你感奋、使你知道对祖国的责任。这是初夏中国影坛上的一阙胜利的凯歌!”
第二天的《申报》又以半个版面做追踪报道:「昨天客满」,此片为「潇洒风流,诗和画的构想;悲惨壮烈,血与泪的结晶,全部对白歌唱唯一悲壮热情巨片。」金城大戏院也因此闻名全国。
1957年底,周恩来总理应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邀请,提议剧场更名为「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字,黄浦剧场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进入发展快车道后,小巧的黄浦剧场走的是时尚精巧的发展路线。由一个中剧场和一个黑匣子剧场组成的它,一直以来欢迎着前沿戏剧的“光临”。不仅有来自爱丁堡、法国阿维尼翁等国际艺术节的最新节目,还有当下最流行的高清戏剧NTlive的放映,令这座老牌剧院焕发出新的光彩。
2016年,修缮一新的剧场在10月底回归演艺市场。剧场新增了黑匣子这样的小剧场,能让演员跟观众互动,符合最新潮流。
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是上海地段最好的剧院之一,也曾是亚洲第一的影剧院。剧场的英文名字Majestic,意为庄严、宏丽、王者。当年剧场向民众征集剧院的中文名,“美琪”从数千封来信的名字提议中脱颖而出,取得是“美轮美奂,琪玉无暇”之意。
戏院在江宁路和奉贤路的转角地段,是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剧场建筑。建筑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很大程度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建筑特点,即装饰艺术派风格(ART DECO)、现代派对上海的影响。
美琪大戏院是中国第一代出国学习并留美回国的建筑师范文照的作品,上海音乐厅也出自他手。他是我国现代建筑的积极实践者,设计作品有力推动了中国建筑师的设计创作跟随时代潮流。
1941年10月15日,美琪大戏院正式建成并开映,有意将首映的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的五彩歌舞片,取中文名为《美月琪花》,将剧院名称巧妙暗藏于片名中。作为远东最先进的艺术影宫,很长是一段时间内上海西片的首轮放映都是选在美琪大戏院。除了戏院本身过硬的地位,这里更是许多文化名流常常聚集的场所。作家张爱玲、艾青常常来美琪大戏院观看表演,样板戏《沙家浜》发源于此。
当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再登台。1946年,抗战胜利,梅兰芳选择在上海的美琪大戏院复出,与昆曲大家俞振飞联袂上演《牡丹亭·游园惊梦》。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也曾到美琪大戏院进行演出。乌兰诺娃在上海的首演格外顺利,即使是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当时也没有一个像样的适合芭蕾舞演出的舞台,而在上海因为有了美琪大戏院,便为乌兰诺娃提供了当时国内能提供的最好的场地。乌兰诺娃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大获成功,直到现在,仍有当年上海的老观众对那一场在美琪大戏院的演出念念不忘。
2018年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2019年《繁花》的上演轰动一时,原定2020年再次演出的该剧目,目前还未确定具体上演时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摩登文艺青年而言,卡尔登大戏院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话剧艺术中心。它见证了中国话剧走向商业化的风风雨雨,被誉为话剧大本营。中国现代话剧的扛鼎之作《雷雨》和《日出》都是在这里首次公演并产生巨大轰动的。此后,卡尔登大戏院成为上海最重要的话剧剧场之一。
卡尔登大戏院装饰华丽,设有欧式包厢,豪华气派为当时的影院之首,曾有“上海第一影戏院”之称。据说,当年郁达夫在上海追王映霞一事引起轰动,而郁达夫认识王映霞的第一天晚上,即乘黄包车请王映霞到卡尔登大戏院看线年后,“卡尔登”为大影院商英籍粤人卢根所拥有。抗战前夕又转手粤商曾焕堂。1936年4月,唐槐秋主持的中国旅行剧团来沪,在“卡尔登”演出《茶花女》《雷雨》,日夜连演10天,大获成功。1937年2月,戏剧工作社在此首演曹禺的《日出》。8月5日也是首演曹禺另一出名作《原野》,轰动一时。
1954年“卡尔登”改名长江剧场,此时多数上演越剧。1962年7月7日起,方言线多场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方言话剧《啼笑因缘》,使得“卡尔登”门前经常出现车水马龙的盛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1951 年),卡尔登大戏院改名长江剧场,一直到20 世纪 90 年代因改建大楼被拆除。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偕夫人到此观看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第二个春天》,一时引发热议。4月至11月,“人艺”二团在“卡尔登”共演出200场《霓虹灯下的哨兵》,更创出上海戏剧演出盛况的佳线年后“卡尔登”成为上海主要的话剧演出场所。遗憾的是,后来终因多种缘由而将“卡尔登”拆除。不夸张地说,“卡尔登”在上海的消失,在对话剧情有独钟的话剧迷们的心中,不仅仅是和一座心仪的戏院的告别,更是和上海一座别有韵味的历史戏院建筑的永远再见。
修缮后的长江剧场,包含“红匣子”和“黑匣子”两个小剧场,“红匣子”采取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最远观剧距离不过10米;“黑匣子”因为硬件突出,主要承担实验性戏曲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