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电影台词 » 正文

百年电影 厦门语对白影片曾风靡一时

  台海网9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崔晓旭/文沈威/图见习记者曾宇姗)往事如烟,电影百年,厦语电影也曾风靡一时,数据统计,厦语片总产量超过400部。

  所谓厦语电影,或称“厦语片”、“厦门语电影”,是指上个世纪中叶,在香港生产制作,以闽南语为对白语言,并向东南亚及台湾发行的方言电影。

  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是位老影迷,喜欢看电影,更爱收藏电影海报、宣传单和说明书。从解放前到现代的都有,多达近2000张。“小时候很喜欢看电影,什么电影都看,尤其是厦语电影。”郭老说,看电影像读书一样,电影中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都让其受益匪浅。

  再过两个多月,厦门将步入“金鸡时间”,这期《锵锵四老行》,郭老帮我们重新梳理厦语电影的兴起、发展和衰败。

  郭老介绍,中国第一部厦语电影是1933年上海暨南影片公司在苏州拍摄的《陈靖姑》,冯志刚执导。

  1947年,香港第一部厦语电影《相见恨晚》,原名《恨不相逢未嫁时》,由新光影业公司出品。导演毕虎,主演白云、鹭红。

  “鹭红当年19岁,福建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毕业,曾参加厦门文协剧团,演出《抗战中之战士》、《雷雨之夜》等线日,厦语电影《破镜重圆》在厦门上映。香港出品的最后一部厦语片是1963年的《无情海》。台湾第一部厦语片《黄帝子孙》,是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厦门人白克导演的。白克是台湾结束日占时代后,台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

  厦语电影产生于1933年-196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第二阶段探索期和第三阶段成熟期。

  当时厦语电影都在思明、中华、开明、金城、大同等影院放映。对于厦语电影,郭老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最喜欢看电影,很多我都看过。厦语电影《郑元和》、《陈三五娘》,1947年3月17日在厦门开明戏院上映。影片由上海暨南影片公司出品,导演黄河,主演张美美、纪秀莲、姚萍、景檬;厦语电影《破镜重圆》,主演鹭红、黄英、吴宗穆、陈树珍,导演毕虎,1948年7月上映,各大影院爆满。”

  还有香港拍摄首部厦语电影《相见恨晚》,鹭红(曾谷兰)主演,1947年上映;《唐伯虎点秋香》,1950年8月上映;《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雪梅教子》、《雪梅思君》、《孟丽君》等也在厦门上映。

  “厦语电影在厦门很受欢迎,早、午、晚场,场场爆满。并且每次电影院放映前,都会出街敲锣打鼓宣传剧情。“郭老说。

  厦语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一大批厦语电影人。比如导演毕虎、王天林、马徐维帮、周诗禄、程刚、袁秋枫等;像著名男演员白云、黄英、关发,著名女演员小雯、王雪芬、江枫、白兰、丁兰、鹭红、凌波等。

  还有一批厦语影片公司也应声而起,像一中、南风、闽声、暨南、金都、邵氏、新华、华夏等。“从抗战胜利直至前,是厦语电影在我国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因此催生了大量的厦语电影。”郭老说。

  兴盛了三四十年后,厦语电影开始走向衰败。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由于种种因素,电影滞步难行,厦语电影也逐渐退出电影银幕。1975年5月,全国只有8部革命样板戏影片。

  与此同时,这段时期也是国外影片对中国影片的冲击时期,美国、英国、意大利、苏联影片纷纷进入电影市场。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有时一天跑3家电影院,上午思明、下午中华、晚上开明,看个过瘾,并把各家电影院的电影说明书收藏起来。”郭老说。

  时隔几十年,郭老对当年看电影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郭老记得,当时临买票时,有的电影说明书随票附送,有的进场才给,有的看完才赠。郭老为了得到说明书,有时看一半电影,跑出来,到门房要说明书。

  1956年上映了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祝福》,他把电影文学剧本、影评、海报等都收藏保存至今;1961年,反映南海渔村生活的《南海潮》,以及革命影片《红色娘子军》,其说明书也让他至今珍藏。“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的珍品。”郭老说,往事如烟,电影百年,“收藏电影说明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乐趣”。

  郭老说,他对几部影片印象最为深刻:美国影片《出水芙蓉》,七彩电影绚丽多姿;中国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内容深刻,感人肺腑;苏联影片《金星英雄》,时代气息浓郁。“《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当天,我跑了三家影院重复看了三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电视剧出世,电影难以招架了,电影院不印说明书,郭老收藏电影说明书也受到了一定“干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