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电影台词 » 正文

新媒体电影冲击传统电影地位:胜在电影对白

  太平洋之梦是一座养老院。对于不苟言笑的护理员和不近人情的清规戒律,老人们逆来顺受,习以为常。直到来了一位新成员,以不与传统妥协的执著和勇气,让人们看到养老院可以也应该有另外一种样子。

  这部叫做《太平洋之梦》的短片,入围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最佳剧情片的最终角逐,听上去很像一个隐喻。今年的电影节,史无前例地成为手机电影和网络视频争奇斗艳的舞台。它们集结在“新媒体”的旗帜下,以电影新势力的姿态出现,要打破电影世界的陈规旧制。说它们为电影写下了新的定义,现在或许为时尚早,但改变确实正在发生无论是电影的形式,还是观看之道。而这些改变,将影响未来电影的样子,以及我们观看电影的方式。

  关于新媒体电影,一个最为热门的话题就是:它们会动摇传统电影的地位吗?就在本届电影节闭幕的前两天,优酷和搜狐先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优酷出品”和“搜狐出品”的概念下,高调发布了今年各自的网络电影计划,大有要和传统电影分庭抗礼的架势。“优酷出品”打算推出的是“幸福59厘米”系列电影,由张亚东、包小柏、罗永浩、苗炜等多位音乐、教育、媒体领域的名人分别执导;“搜狐出品”则与中影集团联手推出移星唤导计划,投资数千万元,由刘烨、吴秀波、黄渤、李光洁、王学兵、黄磊和张默7位男演员,各自执导一部电影短片,组合成据称是国内首部新媒体商业大片的“7电影”。

  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优酷和搜狐此番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跨界执导”的旗号换言之,就是被两大网站招至麾下的,都是导演界的新手。而这种情况在今年的手机电影节上也同样存在,年轻、新锐,成为参赛者共同的标签。换个角度来看,就是到目前为止,新媒体电影还没有得到成熟、专业的导演来响应。即便是出任手机电影节评委的徐克,在被问及有没有打算执导一部新媒体电影时,也含糊地表示“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太早”;而在以“泛媒体时代的精英创作”为题的主席论坛上,嘉宾们侃侃而谈的,也是如何让正统的创作者们继续在电影的领土上站稳脚跟。

  很难说这样的疏离,来自学院派对于新媒体的不适应,还是新媒体让学院派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尽管本次电影节评委、导演王全安用“人人都有摄影机的时候,好的摄影师仍然很少”来表明自己丝毫没有感到威胁的存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电影的播放媒介从大银幕变成了小屏幕,的确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大导演和大明星。不过,既然当年传统电影没有被DV所,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次,它也会在变革面前迅速调整自己,找到新的定位。可以预见的是,新媒体将加剧电影两极分化的趋势:银幕越来越大,IMAX遍地开花,大片更加理直气壮地霸占电影院;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从新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个性十足,妙趣横生的“微电影”。

  说到新媒体给电影带来的影响,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电影将越来越脱离它诞生时的本来面貌。不过,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青年教师陈晓达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作为本次手机电影节选片委员会成员之一,陈晓达对于所有入围作品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当屏幕变得越来越小,沉浸式理论渐渐失效,电影正在回归以叙事为核心的法则,而这其实正是电影的本质所在。

  所谓沉浸式理论,说的是当观众在电影院中看电影时,会沉浸在各种感官刺激产生的强大气场中,从而获得和在家中看电影完全不同的感受。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如同在音乐厅听音乐会和在家听CD一样。沉浸效应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大银幕,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营造视觉奇观。而受到屏幕大小限制的新媒体电影,在这方面显然并不擅长,这也决定了其必须把更多的重点放在故事上。除了《太平洋之梦》外,陈晓达愿意向记者推荐的入围作品还包括《大自鸣钟》,短短12分钟,讲述各个不同职业、年龄、阶层的人因为淘碟在曾经的上海地标“大自鸣钟”相聚,发生了有趣的故事,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戴头盔的小虫》,用一刻钟左右的片长,描写战争期间三个掉队的士兵正在等待救援,却被敌军包围,恐惧、希望同时到来。在陈晓达看来,眼下许多动辄100多分钟的所谓大片,故事并不比这些手机电影更加精彩或复杂,增加的不过是些与情节无关的豪华场面而已。

  实际上,除了回归故事传统之外,在新媒体时代,还有一个可能发生的变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声音将取代画面,成为传递电影信息的最重要工具。想想看,当屏幕变得越来越小,长镜头、大场面和快节奏还有用武之地么?当电影变得越来越短,用镜头来完成包袱和隐喻是不是太过奢侈?这些功能,势必都要由声音来承担。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电影中,对白和画外音会越来越多;未来最精彩的电影对白,也许就将由新媒体来贡献。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