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上海国泰电影院迎来一群“特殊”观众。当天,他们“听”完了一场为他们特别放映的电影《上海堡垒》,影片中上海“陆沉”的景象经由现场电影讲解员的解说,在这些观众的脑海中清晰“浮现”。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与市残联共同主办的“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中的一场。从2012年至今,上海市、区共有18家商业影院每月放映一场无障碍电影,每年放映200多场次,几年来累计为10万余人次提供观影服务。此外,全市160多个社区建立了无障碍电影放映点。(解放日报9月5日)
无障碍电影是在保留平常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在电影声音空白处,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来解说画面,通过讲解,帮助视力残疾人士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作为上海广播从事的一项公益事业,近年来已惠及万余名视障人士,由沪上广播电视主持人担当现场配音,一支超过去100名主持人组成无障碍电影配音志愿者,每月为盲人市民义务解说电影,“只闻其声”的特色,不仅得到盲人市民赞扬,还开辟出沪上文化志愿者活动一条新路径。上海各无障碍电影放映点,依托文化志愿者,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表明上海已顾及社会弱势人群,特别是包括盲人等残疾人在内人群的文化权益,盲人市民同样享有看电影,观赏文艺演出的权益。
上海残疾人中有10多万视障者,无障碍电影让盲人市民成为电影的受益者,保障和落实他们的文化权益,使他们享有普通市民一样的文化活动机会,彰显了上海率先落实各种城市人群文化需求的实践创新,也是落实残疾人公共文化权益的有力举措。
无障碍电影不同于普通的录音剪辑,要对电影进行场景分解,在对白和音响的间隙,用视障人群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述画面信息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意义,帮助视障人群欣赏电影。一部电影要转化成“无障碍版本”,需经历多重步骤,不同工种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以视障人群为主要目标观众的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要着力满足所有视障人群需求,克服现今无障碍电影版权方面的困惑,可以参照盲文的版权法内容,在电影版权上增加修订条例,让同样针对于盲人的无障碍电影“解禁”,这样不仅让视障群体享受到更平等的收视权力,也有利于无障碍电影在市场上真正实现“无障碍”,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
笔者建议,今后要在上海所有的社区放映点,每月放映无障碍电影,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爱心人士,组织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深入到视障人的家庭和社区,让他们的精神生活,能更加丰富多彩和多种多样,象普通市民一样,方便看电影,以后还能参加家门口的各类文化活动,观赏丰富多彩的演出。